前两天一个朋友私信给我,说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敏敏被老师投诉了。原因是“不愿意帮助同学,一点都不善良”。原来老师要敏敏帮助另一个成绩差的孩子完成数学作业,敏敏不愿意完成这个任务。朋友了解到,老师要敏敏帮助的这个同学上课小动作很多,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做家庭作业,大家一起打扫卫生的时候他总是溜号,敏敏表示不喜欢他,不愿意帮助他。我说,孩子没有错。她有表示拒绝和表达自己不愿意的权力。只是要教会她,如何跟老师友好的沟通。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朋友接受了老师的投诉,跟老师一起要求敏敏完成这个帮助同学的任务,孩子会怎样想?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快到了前青春期的阶段,开始慢慢的去习惯社会交往。如果她没有一个很清晰的个人界限,学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不懂拒绝,就会成为一个毫无原则的“烂好人”。这样的人无法拒绝别人,只知一味的善良或者付出,到头来会被现实啪啪打脸。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小A,经常毫无原则的去帮助别人。例如明明已经计划好了下班去看电影,可是另外一个同事请她帮忙加个班,她就欣然同意。新同事没有地方住,小A的宿舍刚好空着,领导跟她商量让新同事先住一段时间,她也答应了。一年之后,领导说,反正你也不住,索性给别人住算了。小A想,也是啊,新同事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能帮就帮帮吧。再次答应。于是,她好心的把宿舍让出来,宿舍里添置的空调、电器、家具什么的就让新同事用着。某一天,新同事突然梨花带雨的告到领导那里,宣称因为睡了小A的床,得了皮肤病,叫小A把自己的床搬出去,她要换自己的新床。小A就被要求限时搬家。她一脸懵逼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她觉得人心太坏,明明帮助了别人,怎么得到这样的结果?于是她感慨,这个社会太复杂!其实,这个社会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性。小A不了解新同事的为人,领导一提要求,她就立刻表现出了善良,这不是等于送上门让人拿捏吗?
那么,怎么样才能了解并且运用人性呢?首先,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善良要体谅,但事实上这种教育太死板,因为人有多种多样,不可能同一种方式,能适用所有人。就像朋友的孩子敏敏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拒绝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这跟是否愿意团结同学是否善良无关。
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如若不懂人性的各种微妙,只知一味善良或付出,那么,这辈子只能凭运气了,而事实上,一个人一辈子永远只遇到好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你必须要教会孩子:我会对你好,但是如果你不对我好,那我会收回我的好,我很善良,但我的善良有锋芒,我不会做一个善良的“烂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