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窑炎烤面包,体验着山野的治愈时刻

当窑火升起,时间开始流动。

炉门打开,面团被推进了炉膛。

炉膛内柴火噼啪炸裂,400℃高温炙烤着红砖的穹顶。面团被推进窑膛的瞬间,水汽蒸腾,麦香裹挟着松木烟熏味,撞进了鼻腔。

在湖州的山野间,跟着导航驱车20多公里,

来到了这座山野间隐藏着的窑炎烤面包房。

今日是端午,午时阳气最重,去山野间接一些山泉水或溪流水,是极好的“午时水”。

图片

图片

面包房坐落于山脚,茂林修竹,茶山环绕。

远远看着停了十几辆车,看来今天人不少。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

看来人们都挺想远离城市里的计量时间,那些争分夺秒的慌乱、推人不断向前的KPI、以及结单日快要到来的倒计时......

人们来到这里,体会山野间的节奏。

窑炉自有它的语言:木柴燃烧的节奏、面团膨胀的声息、余温降至220℃的耐心等待。面包师傅说:“从点火到出炉,要耗去半日,但每一步都急不得。”

老板娘说,“昨夜就开始发酵了,慢工出细活。”

图片

图片

这何尝不是对当下生活的隐喻:效率至上的时代,

我们最稀缺的,正是“让事物如其所是”的临在力。

什么是临在?

外面开始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屋檐,打在树叶......

发图片和师父分享了这山野间的治愈时刻。

师父回我说:“有雨就好,师父喜欢雨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很有意思,就像抓住了时间的流逝,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抓住时间的走失,但感觉抓住了那一刻的当下。”

我想,当下也就是临在的状态。

面包上桌了,咬一口,体会一下临在的味觉。

一口面包也能带来感官的禅修。

图片

图片

捧者刚出炉的黑麦酸包,指尖感受粗粝外壳的微烫。外壳坚如铠甲,内里却柔软如云。

齿尖破开焦脆表皮的刹那,湿润胶质的瓤心在舌尖融化,荔枝木烟熏香从喉头暖到胃底。

原来,吃一口这窑烤面包,也可以来一场微型禅修。

这一刻,你只关心“这一口”的层次:

酵母的微酸是否平衡?柴火香是否萦绕齿间?

感官的全然在场,可以切断对过往的遗憾和对未来的焦虑。

只在这当下的临在。

图片

都市人好像都特别爱找一个精神避难所,阅读可以,吃窑炎烤面包也可以。因为这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临在场域”:红砖窑炉如大地祭坛,劈柴、投火、清灰,一系列操作充满了原始仪式感,唤醒人类对火的集体记忆。“开炉门啦!”人们愉快地奔过去,看着打开的炉门,闻着香喷喷的面包香。

还有木柴爆裂声、山风掠过竹海的沙响、面包出炉时蒸汽的“嘶嘶”声,构成了疗愈的音景。

“加速主义”泛滥,窑烤面包却给出了温柔的反叛。

天然酵母需要培养7天,窑炉降温需静置3小时。

拒绝工业酵母的速成,是对微生物时间的敬畏。

正如店主所说:

“好面包和好人一样,需要时间长大。”

图片

窑烤面包常有斑驳焦痕,气孔大小不一。

这种“不标准”,就成了对抗流水线美学的宣言。

驱车二十公里进山,只为一口刚出炉的面包。

正是这类“非必要之事”,让我们暂时逃离“什么有用做什么的”原则。

店主钱莉莉今天很忙,完全停不下来,快四点时,她才稍微闲了一些,聊了会儿。一说起做面包这件事,便神采奕奕,看得出非常热爱。

说面包可以配送,湖州市区均可到达。

归途车窗半开,晚风裹挟,麦香涌入。

所谓临在,不是总想着要逃离生活。

而是带着窑火的温度,再回归生活。

然后,把每个当下都当作刚出炉的面包:

趁热,珍惜!

你的下一次呼吸,也可以有麦香。

邀请你,也来这里坐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