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嘉伟@商业调查所
前言:
回溯到2008年,一部《钢铁侠》横空出世,席卷全球近6亿美元的票房。嚣张跋扈、智商拔群的超级富二代——托尼·史塔克也因此开始从二次元、极客圈里破壁成功,化身为这个流行文化的标志。然而彼时扮演者小罗伯特·唐尼因吸毒,已经多年处于事业的低谷。“钢铁侠”(Iron
Man)的名头在不熟悉的中国观众看来,更像是对名声在外的蜘蛛侠(Spider
Man)的一种拙劣模仿。出品方漫威(Marvel,当时中文名还被称作“惊奇漫画”)的电影工作室也适才成立没多久,依靠出卖旗下英雄版权,砸锅卖铁拍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就此开启了一个宇宙时代的序幕。
电影历史的三阶段:
漫威电影宇宙从2008年起,已经推出20部,初期以平均每年2部的速度面世。到2017年后,随着运作模式的成熟,每年推出的数量达到3部。迄今为止的漫威电影宇宙根据其规划和上映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后大红的钢铁侠、绿巨人、雷神和美队均在此期间闪耀登场,并以一部破天荒的英雄集结大作—复仇者联盟作为第一阶段结束的标志。
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的英雄续作为主,同时加入了银河护卫队和蚁人角色。一方面继续扩充英雄集结的阵容,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漫威电影面向大众娱乐“贱萌嘴炮”的反传统英雄主义风格。
第三阶段:相比较漫画界的老对手—DC在电影上的连番扑街,漫威电影在2016年后,已将自己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泛娱乐IP,随心所欲不逾矩。每部电影在全球票房大爆的同时,屡屡收割各类媒体上“史上最佳漫威电影”的名头。在超级英雄类型的电影之路上,只有漫威自己才能打败漫威。
票房大爆下的秘密:三种电影产品模式
如果将电影看做是现代工业化体系下的产品,那毫无疑问作为出品方的漫威是当之无愧的超级产品经理。做个简单的数据统计,漫威宇宙累计出品的19部电影(未计算正在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以一共3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获得超过147亿美元的票房,利润比例超过360%,是这个时代最成熟的吸金产品之一。
一部电影票房是评判电影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至少在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之下是如此),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不仅造就了票房的神话,也将这种神话固化成为批量生产的模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看到漫威宇宙的电影(产品)嵌入到这三种发展模式之下。
漫威电影宇宙票房/成本表现
模式1:单体英雄的拓荒(制作成本:1.2-1.5亿美元,全球票房:2-6亿美元)
代表作:《钢铁侠》、《雷神》、《蚁人》
第一阶段的超级英雄单人电影均在此范围之列。这种模式在漫威电影初期用作快速接触市场,为下部电影以及英雄集结的作品做铺垫。值得一提的是《蚁人》,这部第二阶段的收官作是漫威宇宙模式成功后制作成本最小的一部,其投入甚至远小于第一阶段的作品。但这部电影的出现标志着漫威已经具备小规模、快速的将旗下的冷门英雄包装投放到大众市场。
在第一阶段之前,漫威英雄的版权散落在各大电影制作公司手中,因制作水准的良莠不齐,造成了外界对超级英雄这一类型电影的重重怀疑,时间近的有《绿巨人浩克》(李安导演)、《超胆侠》、《恶灵骑士》、《神奇四侠》等,更早年登场的英雄因电影工业技术和制片方的能力的原因,更加不堪入目。
相比较DC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深沉、哲思的定位,漫威宇宙重启之后的四部电影《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无敌浩克》依靠现代的特效技术,紧紧围绕喜剧、动作、爱情、科幻这四大主题类型。从钢铁侠的盔甲,到绿巨人的破坏力以及雷神中阿斯加德神域,画面感与科技感是最早打动观众进入影院的因素。其次,当时的科幻电影往往画面精美但剧情简陋,然而漫威电影在讲故事方面则是拿手绝活。短短2个小时内,观众就能完整而流畅的体验一遍从英雄的诞生、与普通人之间的冲突以及最后坚定的救世路线。
超级英雄宇宙模式的成功,令拥有其他超级英雄版权的电影公司也蠢蠢欲动,福克斯重启了X战警宇宙,索尼重启了《超凡蜘蛛侠》,DC也仓促上马了《超人:钢铁之躯》急于用“正义联盟”正面硬刚老对手。
模式2:批量爆款(制作成本:1.6-2亿美元,全球票房:6-10亿美元)
代表作:《钢铁侠3》、《黑豹》、《银河护卫队》
从漫威的角度来讲,批量制作第二种模式的电影是保证其长久影响力/赚钱的根本。英雄集结式的电影尽管票房口碑双收,但制作周期漫长,2-3年才有一部。单体英雄的拓荒模式因其制作周期短,未来在扩充产品矩阵的前提下,可预见的会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在话题性及票房上均难以给漫威较大回报。唯独成型的爆款电影在两者间可以得到均衡,并且漫威现在已经达到批量制作的水准。在现有成型爆款的漫威电影中,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已有一部口碑不错的拓荒期电影做铺垫,如《雷神2》、《美国队长2》等
英雄自身特色和当红扮演者,如《银河护卫队》、《蜘蛛侠》、《奇异博士》
特定文化的触达,如《黑豹》
说来容易,但造就的过程辛苦万分,尤其还需要满足市场期待。特色英雄和类型片的延展助力了漫威第二阶段的辉煌,铺梗抖包袱、打嘴仗的呈现方式获得了大批拥趸,但也因此招致了近期如詹姆斯·卡梅隆这样大导演的质疑,希望模式化下的科幻电影“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今年上映的《黑豹》因其特定人群的文化触达而造成的轰动效果,可遇而不可求。大陆地区上映时观众普遍表达“不感冒”的态度。从票房分布上看,也恰恰证明北美地区黑人对其传递价值与文化的认同,在北美地区获得的票房是漫威电影历史之最。
模式3:宇宙宝石(制作成本:2亿美元以上,全球票房:10亿以上)
代表作:《复仇者联盟》
漫威宇宙之所以能被大众广泛接受,除了他在漫画世界中构建的多维宇宙故事外,更重要的是《复仇者联盟》这样的英雄宇宙电影战术的成功。《复仇者联盟系列》作为漫威电影每一阶段的最重要作品,身兼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责任,宣发部门往往从上映前一年开始预热,成就一场全民的狂欢。从这个角度看,《复仇者联盟》系列的价值与漫威电影宇宙中至高价值的宝石无异。
在《复仇者联盟》之前,全明星阵容集结这种类型的影片仅发生在贺岁/圣诞喜剧中,并且倚仗的还是演员本身的号召力。《复仇者联盟》的特殊性在于这是第一次将不同主题电影中的知名形象串联在一起,以多主角的方式呈现超级英雄的科幻内容。作为前无古人的作品,他的票房/制作成本比也始终位居漫威影史第一名。此举更是刺激了各类XX宇宙的诞生,尤其是老对手DC的”正义联盟“,作为对漫威最有威胁的对手,出品方华纳手拿超人、蝙蝠侠的王炸组合,以及神奇女侠的美颜盛世,抬手即遭到漫威的K.O,令DC死忠粉唏嘘不已。
结尾:对漫威的担忧
可预见的是,漫威电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遵循上述的三种电影产品模式,第三阶段剩余的《惊奇队长》、《蚁人与黄蜂女》,《复仇者联盟4》均属此列。从市场反馈看,观众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仍然会对超级英雄的类型片保持热情。问题在于漫威电影制作自身存在的陷阱:
1. 演员的更新换代
有关钢铁侠,美国队长扮演者辞演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尽管早期漫威以对演员和制作团队的高控制力著称,但随着演员咖位的上升,不可避免会存在观众对于扮演者的认可超过角色本身。电影史上典型的案例是007系列,詹姆斯邦德扮演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多数时候对于这一系列电影口碑的评判取决于007的扮演者。
2. 英雄角色的形象与定位
套用商业上流行的一句格式,能够替代钢铁侠的,绝对不是一个性格更嚣张,机甲更酷的富二代。漫威在过去十年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但从反面看,近几年新树立的英雄(包括蜘蛛侠、奇异博士在内)在角色的饱满度和地位上,都难以撼动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这批元老角色。于是漫威近几年的着力点都在强大的反派以及反面英雄的尝试,或者像美队3一样的内战主题上。未来《神奇四侠》和《X战警》的版权回归能制造足够的话题,但迄今为止也尚未有定论。
漫威电影宇宙作为过去十年中,集好莱坞电影工业大成者,为观众编制了巨大的幻想空间,愿下个十年继续成就“宇宙”之王。
PS:最新一部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正在海外上映,期间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国内漫威迷还需要等到5月11日才能解馋。
提前祝5月11日观影愉快。(海外党不要剧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