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碓,曾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我们这代消失了

十岁左右,刚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母亲忙年时说要舂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舂碓”,心里在想怎么“舂碓”啊?

待母亲把米当浸好,请人挑到几里外的一户农民家,才第一次看到“碓”。

原来碓竟然是个大傢伙,前面地上有个石头的碓臼,是一块大石头凿成的倒圆锥形深洞;上面架着的大木头据说叫碓马,还是比较形象的,这根大木头前粗后面略细,在后面四分之三处有支点安在地上,前面向下有对着碓臼的碓嘴。舂碓时就是人在最后面碓尾巴上用力踩,把碓马前头抬高,然后再让碓马前头落下,碓嘴落在碓臼里,冲击里的米。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还觉得是叫“冲电”。

直到后来偶然看到【天工开物】一书,才知道这叫“舂碓”。

这舂碓完全是个力气活,力气小一点都是不行的。第一次舂碓时我还小,但也想帮忙。经母亲同意我就站在碓马的支点处,前后帮着用力。

古时舂碓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就有诗人专门写过【耕图二十一首·舂碓】: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

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蹋。

生动的记载了当年古人舂碓的劳动场面。

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好象整个六十年代过年时,人们做圆粉面、蒸糕粉都是要舂碓的。像我们这些没有劳动力的人家每年都要请人帮忙,后来有了专门帮人家代舂碓的,也就是代加工,省去了不少的事情。那时我常想我们的先人,这几千年是怎么过来的。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有一篇课文【千人糕】,一个小朋友到伯伯家,伯伯给了一块糕他吃,说是叫”千人糕“。小朋友不解,伯伯告诉他这块糕要经过上千人的劳动才做出来。其中就讲到有舂碓制粉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真正舂过碓的,就知道人家伯伯当年讲的是完全正确的。

好在后来机器的出现,代替了如舂碓这样强度极大的劳作。特别是到八十年代我们那偏远的乡村也通上了电,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向机械化、电气化转变。

就在这几十年间,在我们这代人的经历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前几年回老家,亲戚家的厨房里还保留着一张碓,虽然多少年不用了,但他还保管得很好,正常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和他说这已经是文物了,要好好保留着。谁知近年把再去时,他们已经把这碓拆了,说是太占地方。

看来曾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舂碓,将彻底的离开我们了。尽管还记着舂碓的艰辛,但对养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传统劳动的消失,还是多少有些难以割舍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天,小孙子要开学了,我把在家玩了一个多月的他送回了南京,晚上陪着一家人去逛超市,...
    夏所珍创作室阅读 2,001评论 2 1
  • 过年——我曾经的记忆(一) 李本聪 冬日,最末的风,丝丝缕缕,拂动枯枝。寒鸦在很远的地方鸣一两声,旧年行将结束,新...
    木子文白阅读 680评论 1 20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39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95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