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课上问到,每个人想一个自己的情绪模式,当时我脑子里就冒出当天陪女儿弹钢琴的一个不太愉快的场景,这里有一个女儿的情绪模式:当我看到她弹错纠正她的时候,她就立马不弹了,愤而起身过来打我。这里我可以看到她的感受——气愤,行动——打我,想法不明确。
她这样的模式让我很苦恼,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小心并很平和的指出错误了,并平时对她的鼓励和表扬也不少,但为何她还会对纠正错误如此激动呢?当时我被她追得满屋跑,我一边躲闪她的攻击一边表达不解:我给你指出错误还不是为你好?妈妈不给你指出来,你不得一直错下去吗?等会钢琴课你弹错了老师不也得批评你?再说我刚才也表扬你弹得好的地方了,你至于我一说你哪弹得不好你就蹦吗?但显然这样的沟通对改变她的行为没有帮助,自己也变得懊恼和无奈,最后我说:你爱练不练,我不管了,等会老师批评的又不是我。
课上,我就开始反思整个事件。我想改变女儿的情绪模式,但首先我需要改变我的情绪模式,因为孩子的模式是因为我的某种模式激发的。我想我当时的情绪模式是:看到女儿有弹错的地方,就有些着急,就立马指出她的错误。当时的想法是:有错误及时纠正才能更好的进步。
如果想改变她,我需要做出改变。但如何改变呢?任由她弹错吗?
第二天,在我们情绪都还不错的时候,我问女儿:苗苗,为什么妈妈一指出你弹琴的错误你就要打妈妈呢?
女儿:因为你太严厉了!
我:我那样还严厉啊?我觉得我已经很温柔在说了。(果然地图不是实地)
女儿:可是我就觉得你严厉呀!
我:好吧,那妈妈要怎么样你会觉得不严厉,并且可以接受呢?
女儿把嘴巴凑到我耳边,轻轻的耳语:就像这样,说话不出声就不严厉了!
哦,原来是这样。我们立马去练钢琴检验她自己提出的纠正方式。当她弹错的时候,我轻轻耳语,她立马接受并改正,非常配合,练琴过程少有的轻松而愉快。
果然是,当我改变一个行动,我的情绪模式改变了,孩子的情绪模式也相应的改变了。
今天下午出去上英语课,她不想穿袜子直接穿鞋。因为今天天气已经转凉,不穿袜子我担心她会受凉。于是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担心,但她依然抗拒:不会受凉的,我就不穿,我就不想穿!这时,我的自动化又跑了出来,音调也越来越高:必须穿,不穿就不能出门!
一下子,又和孩子僵持住了。她一脸叛逆的看着我。这时,我想到了纠正钢琴错误的办法。我蹲下来,做耳语状:苗苗,我们还是穿上袜子吧!外面刮大风啦!孩子看到我使劲张嘴说悄悄话的样子,不由得也笑起来,乖乖的把脚伸了过来。我继续说话不出声的问她:为啥这样说话你就愿意穿袜子啦?她咯咯的回答:这样你就发不了火了呀?你知道吗,你越发火我就越不听你的!
识别情绪模式,改变情绪模式,真的是一个需要不断觉察和练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