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大名,坐地铁上班的当儿,断断续续终于看完。
作品以著名后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创作,描述了一个中产阶级为了追逐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的抛弃了证券经纪人工作和世俗的生活,四十几岁重新开始倾心于绘画,切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最终画出了惊世的杰出画作,成为了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即使这追逐的路上生活拮据,食不果腹,也依然阻挡不了他追逐的脚步。其实高更和梵高的经历比较相似,在世时都过着贫困潦倒,甚至原始般的生活,离世后其作品才被发掘,重视,纵使作品卖出天价,而此时斯人已故去。
大多数的评论都把月亮比喻为梦想或是理想,六便士比喻为现实世界的一地鸡毛,柴米油盐,面包与牛奶。个人认为有些偏颇。梦想或是理想,依然可以包括对外在物质世界的追逐,求功名,求利禄,求社会的认可,但小说中的主人公显然不是。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追逐的是自己内心的召唤,心灵的自由,生命本源意义的拷问,这一切与物质无关,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亦与爱情无关,完全关乎自己内在心灵的探索与表达。
所以外在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物质世界的丰裕与否,社会的道德约束,他人的价值观、意见、看法,情爱的羁绊,仿佛只是落在身上的微尘,阻挡不了自己对内向心灵探索的路程。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内心强大了,才是真的强大,能够冲破社会的规则、道德、价值观约束,把他人的意见、看法当作是放屁,不受他人左右,仅此一点,凡尘俗世中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做到?
对内向心灵灵魂的探索,逃不过对生命本源意义的追寻。这也是为什么斯特里克兰德最后在即将离世时,在大平洋的孤岛丛林中,倾尽全力创作出画满四壁的巨幅画作《伊甸园》,那里正是人类起源之初。
而现实世界中,高更最后也选择居住在法属殖民地大溪地,和土著的居民居住在一起,因为那里的社会更接近原始的社会,更接近人类社会的本源。而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说到底,人类还是灵性的生物。从这个角度上说,月亮就像是内心灵性世界成长出的那轮明月,而六便士仅仅是为了获取供养这副肉身所需的物质营养。
附高更画作:
《沙滩上的大溪地女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