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2岁男孩弑母案过去一段时间,可我对这个新闻的追踪热度不减。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翻看报道都给人一种窒息的痛和无以言表的伤感。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一直坚持自己带,在怀孕前反复和罗先生探讨,表达自己的意愿。
其实像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扔给爷爷奶奶带的人大有人在,也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方式。美其名曰,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看到这个新闻的我,叩问自己,如果当初我也是甩手一般的逃脱养育责任,是否孩子是另一番刁蛮不讲道理任性的模样?
看到这则新闻,暗自庆幸自己的坚持和正确的认知,因为我想要给孩子一个比较正确的生活观,是非观,底线和原则。因为我知道教育是有时效性的。
近期聆听李玫瑾教授的视频,拨开心中的疑惑,亲自带孩子,究竟带什么?
介绍一下李玫瑾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生命初期,情感依恋关系的建立,是父母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因为爱你,我时时刻刻关注你的一切,和你互动交流,犯错,委屈,不满时的唠叨都是在积累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资本。
李教授的心理资本在我的理解就是介入资格。因为你的前期付出,才有后期管教孩子的资格和条件。
而弑母案的这个孩子,前期缺失了大量的父爱母爱,他们在孩子年幼之时早早下广东打工,由爷爷奶奶亲自抚养,老人的溺爱娇纵模糊了孩子是非的界限。
而妈妈的介入,使孩子硬生生地被迫和爷爷奶奶分离,重新接受陌生的妈妈,还有一个和他抢夺母爱的弟弟,我设想孩子的情绪绝对是复杂而又激烈的。
老话说得好,十月怀胎不如一朝被养。
孩子和你朝夕相处的依恋关系远远大于在你腹中的怀胎十月。
性格的形成,对妈妈的反感和怨恨,使得这个孩子无所适从。
妈妈对孩子的坏习惯做不到坐视不理,却因为迟来的母爱永远丧失教育的资格。相必那时的孩子对妈妈的恨是无以复加的,恨她对自己一无是处的不满,恨她对自己和爷爷奶奶的分离。
浅薄分析只是结合李教授的网课和自己育儿的感悟,不足之处请多探讨。
育儿在我看来十分劳心费力的事情,孩子是被爱慢慢的喂养大的。他可以吃不好,穿不暖,唯一对他心理慰藉的是有父母在身边。
我现在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妈妈爱你。
有时候我还是会控制不住脾气批评他,揍几下小屁屁。但他哭完了依旧会找我要抱抱,因为他明白,我不是完美的妈妈,他也不必做完美的孩子,我对他的行为生气,但依然不会减少一丝一毫对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