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怨恨,苦恼,隔膜,争执无非取决于一个永久的命题――理解。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悲观地告诉自己,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光明正大亦或是难以启齿。当我们声嘶力竭地争辩,为自己的想法扳倒他人的时候,殊不知,我们从来没有这一资格。指指点点向来只是旁观者的标志性动作,因为他们从未站在事件的中心,又何谈品头论足。
我们的上一辈很难理解我们,他们总是觉得我们懒惰消极,无所作为,生活优越却胸无大志。我父母都是普通的民工,辛辛苦苦几十年,像中国大半数父母一样,还在拿命为我攒钱买车买房。他们在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东西。可是,我一直不能理解,老天爷规定了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必须拥有一套房子吗?难道一套房子就代表我真正拥有了一个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把家庭的定义从人转移到物上面来了?我不是不明白我父母的辛苦,正因为我觉得他们太辛苦,所以我无法接受用父母的健康去交换一件我心中并不等价的物品。每次我父母谈起亲戚家谁谁谁又买了一套房,谁谁谁换了一台车,我都会忍不住问:我需要一套房做什么?我无意于和他们苦争,因为现实把所有的罪过都已经安排给了我,因为他们是在为我买房,所以我最没有资格去质问他们,所以我只能心怀愧疚地收下,所以我成了对这个社会一无所知的人。
那么,有没有人能来理解一下我们?我们这一代的确生活在比较和平的年代,生活相对丰裕,不用担心吃喝。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呢?钱吗,很多人会说这还不够。那还需要什么,除开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生活下去,而不只是生存下去?我想,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也在寻找,也在尝试,也在碰撞,也在开创,我们或许现在也很迷茫,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承受的压力很小,也并不代表我们要按照上一辈的想法去生活。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不是石头做的,我们和那些为了生计奔波不停的大人承受着相同的压力,只不过他们表现在体力劳动,而我们则深深埋在心里。这种愧疚就像是一粒种子,更像是一种原罪,逼迫着我们按照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逼着我们在歉疚中度过一生。
很多人说,“中国式”父母很不容易,我很认同,但我同时也想说一句,“中国式”孩子也很不容易。他们的压力不止来自于学业,还来自于社会,房产、通讯、交通、环境,这一切都对我们构成着压力。不需要你们的肯定或赞美,不期望你们的理解或接受,但是请不要随意评判我们,请不要以自己的标准随意质疑我们。不能理解,也请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