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一词,出于佛门,基督教为侍奉。
供养,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分工不同的结果。如同公务员,收入源自于民众的税费,而公务员要做的是为民众提供职责以内的服务。
供养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最基本的供养内容有四事供养,分别是饮食、衣服、卧具、汤药[1],因为现代社会这些物资都需要用钱购买,故而大多变成金钱供养。
以上是物质、金钱的供养,还有精神的供养。比如居士,要以和供养僧团,供养大和尚。《须摩提女经》中说:“是时此女极有敬心。向迦叶如来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养。云何为四。一者施。二者爱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2]。”[3]
前面的四事供养,在这是“一者施”,居士施衣施食施药施钱……除此之外,更高的供养是爱敬供养,利人供养,等利供养。大白话,爱师父所爱的人,做师父所做的事,教化一方,利乐一方。
某些学佛之人有这样的见解,供养只能是居士对师父,不能师父对居士。这就把供养理解狭隘了,师父讲经传法、开示悟入,不就是在供养众生吗?
众生供养,
供养众生。
在《佛教现代化的探索——印顺导师传》一书中,作者写道“从慈院(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动工以来,印公不动身色地,凡有海内外弟子和同道的敬仪,以及寿诞供养,几乎全部移入'慈院基金'的账户之下,多年以来,所转入的财务数字,恐怕已经非常可观了。”
印顺导师将众生之供养净财,又回到众生身上,此一众生虽以花莲所在的台湾东部地区为主,但嘉惠的人数何止千千万。
由慈院发端,源自中医治未病的慈济健康管理理念——预防体检+中医,漂洋过海到大陆来,让我们这些志工,让有缘的民众,受益匪浅。
说个题外话,在这个信仰群体也是鱼龙混杂的时代,从供养这一端,大概率可以识别谁是真师父,谁是假货。
————————————
[1][3],百度百科-供养
[2]等利,《增一阿含经》:四事供养,一者布施,二者爱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增支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注意:其中第四法为等利或同利,意为将自福利与人分享。后世译为同事,误解为共事,词意随之偏离佛说——相应的解读即是“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