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仲尼之楚,楚王觞之。孙叔敖执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
曰:“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
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解:
本章申明“大”意。
孙叔敖、市南宜僚有“不道之道”,孔子有“不言之辩”。以“不”为“有”是《庄子》的基本主张,也是《庄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释之。“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名若儒墨而凶矣。”言、辩以知为限,不知不言、不辩。德分而道一,德不及道。“知之所不知”“道之所一者”可以用“大”的意象表现。“大莫若天地”,“圣人并包天地”,圣人与天地合德,大无不备。“知之所不知”的正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