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广西是多民族地区,文物苑里大多都是侗族木构建筑,风雨桥、木楼、凉亭、戏台、鼓楼,全都清一色的侗寨木匠作品。
哪怕就是榨油坊,也是严格按照侗寨传统建筑模式修建,充分体现侗族人的智慧和木构建筑的逆天技巧。
不知道是汪涵还是谁,在他的人文怀旧系列里,提到一些传统的工艺活,其中浓墨重彩的描述传统榨油坊。大概他看到的是湘西侗族人家的寨子,图片里的榨油坊,让人感觉非常熟悉,温馨。
想不到的是,从前矗立寨子边上、再普通不过的榨油坊,如今我们想看一眼,居然要跑到文物苑里,或者是图书馆里翻书过眼瘾。
这个才叫沧海桑田呢。
从前寨子里的小溪,隔着一段就会修建一道小水坝,密度等同梯级。水坝引流的水渠,上游地带全都是用于水田灌溉和鱼塘,靠近寨子附近的,基本上都是用于榨油坊的水力。
水渠里的水冲到榨油坊,因为落差,水流非常急促,看着让人眩晕。冲击力相当可观,一路冲刷着水车,发出一阵阵拍击声。
水车转动,通过动力方向转换装置——请注意,这里跟汽车传动轴道理一样,所以说,咱们怎么就没研究出汽车呢——带动槽沟里硕大的一块圆形巨石做成的巨轮,石轮一路碾过去,槽沟里的茶籽非常热闹的你追我赶,噼噼啪啪一路被碾碎。
这些茶籽放进槽沟之前,还在蒸笼里享受一段时间桑拿,为的是去掉水分。碾碎以后的茶籽,犹如煮糯米饭一般,在蒸锅中修炼,然后倒进一圈圈的铁箍里。
铁箍里还一层层加放糯稻谷的禾秆,大约可以凝结茶籽粉末。使劲砸,把铁箍里的茶籽粉末砸成饼状,放进一个圆形的横放的木筒。木筒中间挖空,尺寸和铁箍相仿,刚好能放进茶饼。
成排的铁箍一头加塞,一根从梁上悬挂下来的绳索绑住的木头,也是横放,一头是一个圆形铁套紧箍,不停的叮叮当当捶打茶饼铁箍之间的塞子,声音响彻山谷。
那种节奏,浓郁着乡村野味,犹如遥远的天籁。特别是加班加点的夜色,融合了无边无际的沉寂,恍若世外之音。如今回味,遥远得仿佛隔世。
浓厚的茶籽油,就这么从木筒的一头悄悄流出来,开始是一滴一滴的,后来成线成流,最后又是一滴一滴,这意味着谁家的茶籽油已经出锅啦!
原汁原味的茶籽油,没有丝毫杂质,那种纯正和纯粹,铁拐李都自愧不如。
每年入冬之后,茶籽采集一过,榨油坊就日以继夜的开工。家家户户到那里点卯、挂号排队,轮到自家时,挑了茶籽就堆放在蒸笼里。
榨好之后,抬着油罐,还挑着圆溜溜的里边掺杂了糯谷禾秆的茶麸,喜气洋洋的回家。一家子一年的用油,就是这么确定了。
以前走亲戚,或者外边过来探亲准备回去的亲戚,拿出最好的礼物,基本上都是一瓶浓郁的茶籽油。家底的区别,只不过是瓶子容量大小之不同而已。
很有可能,某一些时期,茶籽油还是侗寨的硬通货,毕竟,这个大家都认,而且品质都接近。外出讨饭的时候,我们接受的施舍主要是两种,茶籽油和大米,或者饭团。
关于茶籽油兼具流通功能,成为民间货币,这一块没有琢磨过史料,只能留个念想,以备来日求证。
至于茶麸,那是上好的燃料,扔一块进土灶里,可以煮好一大锅猪食,就能够慰问猪圈里的兄弟姐妹——也有些人家养母猪的。
茶麸烧完之后变成炭,孩子们拿着火盆去学校,里边就是放的茶麸炭,发热持续时间相当可观。小火盆放在凳子底下烤,一个上午的课,暖融融的很容易打瞌睡。
即便如此可能会迎来老师的粉笔头,或者抓着耳朵扯到发红,仍旧没几个不带火盆的。不管怎么样,都比冻着强很多。
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我们上学都带火盆,如今的孩子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难不成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有一点不能忽略,现在的孩子有厚厚的棉鞋、跑鞋、羽绒服,以前我们全都是单层布的解放鞋或者千层底布鞋——不下雨的时候。
哪怕没有温室效应,小火盆注定还是要消失的,那只不过是阶段性的产物而已,完成使命,退出舞台。这是好事,孩子们不必再受冻。
茶籽油榨季结束之后,已经是开春了,到处桃红李白、柳暗花明。这个季节,最美好的不过就是到河里闹鱼。
闹鱼用的主要材料就是茶麸和雷公根,砸碎的茶麸跟雷公根一起离碎成粉状,团起来。到了上游,往水里一撒,顿时间,整段水道都是浑的。
鱼儿晕过去,但没死,只等于麻醉,捡回家之后,放清水保养,不一会又是生龙活虎。似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抓鱼,大约这跟生命从水里爬上岸有关吧。
传统压榨工艺产出的茶籽油,非常纯正,纯正到没有半点杂味。
但是有些人说,城里人不习惯这种味道,觉得有点涩。据说有些人还因此搞了茶籽油再加工,为的就是去掉那股纯正的茶籽味道。
如果你一辈子习惯吃回锅肉,哪怕就是去了意大利进了西餐馆,劈头盖脸嚷嚷,要服务生给你上回锅肉。
在你这是一种习惯使然,在服务生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人到底是出来旅游的,还是换一个地方享受他的回锅肉呢?
听说很多人出国旅游,都喜欢带着方便面,大约是国外的饮食不合他们的胃口。如果是这样,那就大大降低旅游的乐趣。
美食美景美人,这是我一直为旅游业鼓吹的三美主义,真是缺一不可。缺了美食这一道,再怎么完美的旅程,说不出所以然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压榨的茶籽油就是最纯正的茶籽油味道。有人不习惯,甚至不喜欢,这都很正常嘛。
为了迁就你的习惯,你要求橄榄油跟你家的菜籽油味道一样,那就不必买橄榄油,菜籽油多好啊!如今科技进步,地沟油完全可以迁就任何人的口感,想要什么味道就能弄出什么来。
那些出门不欣赏三美的人,建议他们关在家里泡方便面,顺便看旅游电视节目就可以啦,何必浪费那笔钱呢!
为了大力发展侗族原生态旅游业,相信有一天,寨子里也会重建榨油坊,当作一个园中园的景点,可以独立卖票的。
真是让人振奋。
当然也令人心酸,因为,属于我们的榨油坊,再也不会出现。即便重建了一座又一座,那不过就是为了旅游门票罢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居然隔了一山又一山。
只好比电影里的生活虽然也是生活,但是,跟咱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毕竟还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现在寨子里也出现一些依靠电力系统的榨油坊,工艺跟传统的有所差别,利润几何,那就说不准了。不过,相信榨油还是一笔不错的生意。
有个大姐半辈子都做榨油坊,后来攒了一些钱,于是就去做旅游。租了好大一片地,起名石门冲景区,辛苦辗转,拼命坚持。
有一年冬天,在石门冲水塘边的木屋里借住,一夜潺潺水声,送来好梦,感觉很有意思。大概这跟大姐那个酒坛子不无关系。如今多年不去,也不知道,她那里生意如何了。听说如今已名声在外,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
旅游虽然不是一个表演行业,只不过,很多人都把旅游当作演艺界对待。所以,你完全弄不清楚,横店影视城到底是一个旅游景区呢,还是一个粉丝找偶像讨签名的影视基地?
不过,还是希望传统榨油坊的出现,最好横空出世。哪怕就是表演,至少也比没有的好。因为我们的一切,迟早都会成为别人进账门票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