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写于2014.12.26,为「冷启动」项目作业中的一部分。
壹、摘要
本报告对热门APP「无秘」进行了需求分解,意在为开发同类匿名社交应用提供帮助。
关于无秘:
无秘于2014年3月底推出,是一款熟人之间的匿名社交应用,它允许用户毫无顾忌地匿名分享秘密、八卦、爆料、真心话等等劲爆内容。
根据比达咨询数据中心截至9月底的数据显示,无秘在九大安卓应用分发平台上的累计下载量已达1674.3万,遥遥领先同类应用。
然而,相比于整个移动社交市场,无秘的覆盖率则较低,TalkingData 2014年Q3的社交应用覆盖率排行榜显示,当下无秘覆盖率为0.46%,排名第27位,微信达74%,陌陌则为9%,排名第5。
可以看到,尽管无秘在细分市场内领先较大,但对比整个移动社交市场来看,仍存在近亿级的发展空间。这也与匿名社交应用整体所遭遇的需求与模式不够匹配的原因有关。
具体而言,匿名社交需求从强度、频次上而言都较为一般,常为偶发性需求,持续性较差,无法形成粘性。同时匿名社交的内容负面情绪甚至歇斯底里的攻击倾向较多,往往只能满足用户一时兴起的窥探欲。
此外,匿名发布的内容所获得的匿名点赞,在获得认同强度上也不如熟人社交来的高,因此匿名平台常发生用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存在感,而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谎言,以获取更多赞的现象。作为无秘模仿的对象, Secret也正在经受这一考验。
除此之外,匿名社交在盈利模式上也依然不清晰,包括无秘在内的众多匿名社交应用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因此整个细分市场目前仍处在单纯烧钱以获取用户的阶段。
综上所述,无秘今后的发展目前并不算乐观:一方面是目标用户所表现出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增长及变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及需求的解决方迟迟难以获得盈利。
分析结论:
然而无秘不容乐观的前景反倒给提供市场提供了后发制胜的机遇。
本报告通过对产品机会进行评估,给出了一套相对于无秘而言更加清晰且具备壁垒优势及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对上线版本的功能及迭代功能点进行了罗列。具体有一下几个方面:
1、针对用户需求不持续、社交性低于媒体性、粘性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多个社媒帐号信息导入、订阅标签、附近秘密以及匿名游戏等方式进行弥补,让用户通过与匿名好友进行游戏,从而猜测双方真实身份,以提高趣味性;
2、针对用户难以获得真实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允许实名评论or点赞的方式解决;
3、针对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附近的优惠信息的推送以及匿名游戏的方式,对流量进行变现;
4、针对需抢占用户原本微信朋友圈的时间的问题,在产品初期可以利用该噱头进行快速推广,而后期则可以作为熟人真实社交之余的一种调剂,转向打探人/事/物、宣泄压力、猎奇八卦的平台,避免与熟人社交正面碰撞。
贰、产品机会评估
一、价值
-
用户价值
匿名社交应用主要分为熟人匿名社交与陌生人匿名社交两类,这两类都能够满足用户主动爆料、倾诉、打探事物或是获得存在感的需求。
同时,除主动生产内容外,这类应用还满足了用户打发时间、八卦猎奇,甚至是某些匿名攻击倾向的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匿名社交应用的媒体属性要大于其社交属性。
结论:匿名爆料/倾诉的需求频次较低,强度属于中等,而八卦、猎奇的需求强度较低,频次较高。总体而言,需求价值一般。
-
对我们的价值
由于用户价值决定了该类应用的用户会对信息隐私较为在意,因此从产品而言,用户量及数据短期内对商业价值的可挖掘意义并不大,同时由于需求强度总体较弱,对需求本身进行收费的可能性较低。但长远来看,在盈利模式清晰的前提下,可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洞察用户偏好,以更好的迭代优化产品,以实现转化率的增长。
因此,可能的赢利点主要来自于与第三方合作的内容营销、信息流广告、LBS推荐以及游戏。但与LBS以及游戏结合对用户粘性要求较高,总体而言,盈利模式还需探索。
结论:商业价值一般。
二、市场
-
目标市场
根据比达咨询针对2014年第2季度匿名社交APP年龄结构的研究显示,匿名社交的目标群体更集中于20-39岁的职场人士。这类群体消费能力较强,更愿意为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推广及付费。
-
市场规模
截至2013年,中国20-39岁的人口总量为3.7亿,其中城镇人口约占54%,而Google于2013年发布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约为47%,估算得出目标人群在9000万左右。
同时,TalkingData 2014年Q3的社交应用覆盖率排行榜显示,当下各类匿名社交应用的覆盖率总和在1-2%左右,其中无秘覆盖率为0.46%。对照陌陌9%的覆盖率,1.8亿用户来看,尽管匿名社交应用较多(近20家),但市场空间依然较大。
-
市场时机
从同类应用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洗牌期,主要原因在于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模式本身也成为了匿名社交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此外,不少职场社交应用也开始向匿名社交方向摸索,如大街网推出吐司等,而阿里巴巴在今年上半年也曾传出将为来往研发匿名社交APP——草莓,但最终并未推出。
结论:匿名社交市场的蜜月期已过,如果模式无法创新,市场机遇较小。
三、衡量
-
度量指标
打开率、日活量、次日及7日留存率、日均秘密发布量。
-
收益指标
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用户转化率。
四、竞争
-
竞争格局
熟人匿名社交包括:无秘、Secret中文版、悄悄等。
陌生人匿名社交包括:秘密(糗百团队)、微密、Whisper、叽密、乐乐(类Yik Yak)、小声、悄悄话等。
职场匿名则包括:吐司(大街网)等。
另外基于职场的脉脉以及基于校园的乌鸦也都包含了匿名社交功能。
-
竞争优势
1、构建社交产品的经验丰富,成功产品较多,能够快速导入用户,对竞品形成壁垒。
2、广告主资源丰富,地图、电商、游戏配置充足,变向能力强。
五、推广
-
启动期
借助『朋友圈不能说的秘密』进行推广,打出『微信群朋友圈的补充』这一概念,允许使用QQ、微信号直接登录。
-
中后期推广策略
1、通过对产品的不断完善迭代,建立口碑;
2、引导用户将秘密转发至朋友圈、QQ、微信等社媒;
3、通过标签功能聚合人、公司、商店等,并根据通讯录、个人信息及LBS等方式自动匹配相关用户,使其查看对该人/公司/商店等所有评价;
4、对热门的、有趣的秘密或评论进行二次整理,通过微信订阅号、官网等对内容进行输出;
5、与研究机构合作,对用户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输出报告;
6、请到热门秘密的当事人进行线上回答,回顾热门秘密背后的秘密;
7、尝试引入匿名游戏,为发起者匹配一度好友,激发用户好奇心,增加粘性;
8、允许用户实名评论or点赞。
六、依赖条件
-
外部
人们对于八卦内幕的好奇、热衷及分享;人们对于秘密的倾诉欲
-
内部
运营及营销团队,电商、LBS、游戏等部门的配合。
七、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尽管匿名社交的需求质量一般,市场也尚处洗牌期,盈利模式还不明朗,但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尝试的新模式,同时加上腾讯本身丰富的资源,因此具有足够的信心来定义匿名社交市场的新模式。
叁、解决方案
-
设计解决方案
针对匿名倾诉这一需求,可以从3个维度进行满足:
1、发布仅自己可见的微博或博客;
2、写漂流瓶,随机发送给陌生人;
3、匿名社交,包括熟人匿名、陌生人匿名、附近人匿名、基于真实群体(学校、公司)的匿名等。
-
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方案
1、仅自己可见的微博或博客不具备社交性;
2、漂流瓶属于点对点的单线程互动,且往往无回应,同时只能发给陌生人;
3、匿名社交具备社会化属性,既能满足用户之间的多点互动,同时也能满足用户浏览秘密的欲望。因此采用该项。
具体方案上,将基于熟人,同时打通附近、职场/公司等维度进行匿名社交。同时利用腾讯内部资源,配合各种手段,持续增加用户粘性。
该方案在技术及种子用户的获取上门槛较低,同时也容易形成壁垒。盈利上,初期可通过信息流广告、内容营销或是LBS为广告主实现转化,而形成粘性后,则可以通过O2O或游戏进行变现。
-
方案的难点、关键点分别在哪里
难点:
1、为用户推荐密切相关的秘密,解决用户粘性,将需求转化为持续性;
2、手机切换任务较为繁琐,如何抢占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之外,甚至朋友圈本身的时间;
3、激发用户发布秘密的欲望,让用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认可,而非一个『匿名』的赞;
4、建立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而非让其成为一个媒体属性的段子平台。
关键点:
1、用户匿名发布时的安全感
2、法律风险。
肆、功能需求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