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苍狗。不经意间,来南京已20年有余了。然而,之于我:南京仍旧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之于南京:我也似乎还是一个落寞的过客。
自己的家在这儿;家人在这儿;朋友,多数也在这儿。何来如此的感受呢?
细数过去,也不能说自己和南京有多疏远。毕竟,这儿还有我所熟悉的、亲切的人、景、物。就比如说大钟亭。
大钟亭在鼓楼。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在这幅喧嚣的现代都市风情画中,它实实在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落。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独有它,留给我那么深的印象。
那是88年,我借调到南京市文联作家协会工作。当时的市文联机关借用了高楼门66号干休所一幢小楼。从鼓楼下车,沿一条幽深的巷子走进去就到了。
我家在远郊,交通十分不便,每日里早出晚归。午休的时光常常是最难打发的。我本身又是个喜静懒动的人,在街上游逛也是我不堪忍受的。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了大钟亭——一个能包容我,让我憩息心灵的地方。现在,当我提起笔,一种无法挥去的记忆便清晰而亲切地浮现在眼前。
那时的大钟亭是个不收费的小公园。沿着中央路走到鼓楼广场,路转角处就是当时南京较大的食品商店——鼓楼食品百货商店,我会进去买个面包。折回头过了马路,就是大钟亭公园了。一长溜雕花的青瓦红墙把园里园外隔成了两个世界,圆圆的拱月门如同一只幽幽的大眼。进了去,沿鹅卵石小径逶迤前行,拾阶而上,是小巧精致的回廊。廊下陈设着石几石墩,廊上爬满了粗粗的藤萝,周遭还有高高低低别致美丽的树。回廊曲折,郁郁葱葱,古色古香,就仿佛是古时候官宦人家的后花园。廊外就是钟亭了,六角飞檐重叠,灰瓦红栏。算不得高大,可衬着周遭玲珑的山石,着实精巧得让人怜爱。
这里整天都没有什么人,更何况是大中午。常常只有几位老者在茶室的内或外,或静坐品茶,或闲赋棋子。也没有什么语言,至多是棋子落盘的零落声。我通常只是静静地坐在廊下,一杯清茶、一卷宋词。静默间似乎随时光的流水漂出很远、很远……眼前的一切,宛如吴道子的画:清茶、小轩窗、青灯古卷、纤弱的仕女。这俗世间难觅的纯粹的清雅,甚至是倦慵,渐渐地、渐渐地渗透到心灵。心静时,眼中的《雨霖铃》、《一剪梅》伴着耳边枝叶的婆娑声,常使人恍惚起来,总觉得有一个身影:斯文、儒雅、满身的书卷气,着长衫、步鞋飘飘地走来。这种梦幻般的感觉,常常使得心中涨满了酸酸的伤感与甜蜜。而心烦意乱时,就一个人伏在石几上发呆,看天空淡蓝、深蓝、碧蓝,渐渐地蓝下去。云彩如丝绢般舞来舞去,渐渐地薄了、浅了……天空的高阔、宁静的气氛。茫茫然中也有了别一种的感悟。
大钟就悬挂在亭的梁下,系铜浇涛,高3.65米,口径2.3米,重23000公斤,是南京最大的一口铜钟,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吉日铸成。大钟亭与鼓楼构成犄角之势,素有“晨钟暮鼓”之说。
后来,离开了文联,就再也没有去大钟亭的机会了。也不是没去过,只是每次都成了匆匆的过客。在疾驶而过的车上,我仍旧会看一眼高楼掩映下的大钟亭,期待听到它的钟声。
另注:据资料介绍:大钟亭位于鼓楼广场东北角,原名钟楼,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高14.5米,大钟悬挂在梁下,钟形精美,古色古香。大钟亭与鼓楼构成犄角之势,素有“晨钟暮鼓”之说。大钟系铜浇涛,高3.65米,口径2.3米,重23000公斤,是南京最大的一口铜钟,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吉日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