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取向的基本步骤:
1.描述问题与收集资料
2.预估问题,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本质自己严重程度做出判断。
3.制定计划,工作者与案主一同制定目标,并设计一套介入策略。
4.实施阶段,实施问题解决的行动,以便减缓困扰。
5.评估与跟进,工作者和案主一起监督行动结果,如果计划不成功,会进行调整或采用新的策略。
可以看到,问题解决取向的一般架构——先判定问题的本质,然后再进行介入,要求案主花很多时间来描述令他们困扰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以及原因以便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评估,一旦问题得到评估,大部分的工作者会再次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关问题和介入的专业知识,将互动转向干预,所以说,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的互动聚焦于问题。
对于问题取向范式的忧虑:
1案主的也最不是字谜游戏,和医疗模式中的疾病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法,由于每个人是不同的,他们对待生活的知觉也大不相同,因此解决这种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
2助人专业的使命是赋能案主,使其过上更丰富和满意的生活。然而问题解决取向讲关注重点放在案主的问题和专家的解决之道上,其实是有损于助人任务的使命的。案主赋能的意思是协助个体、团体、家庭、社群,在其自身以及周围发现并扩大各种资源与工具——saleebey,他将这种赋能的观点称为“优势视角”提出了有关赋能的基本假设:
1)尽管生活充满艰辛,到所有人都拥有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
2)若案主所认定的力量能始终被加以重视,案主的动力便会增强。
3)想要发现案主的力量,就需要案主和助人者之间有一个合作探索的过程。对于案主需要什么才能提升生活品质,专业的助人者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4)聚焦于力量上。能够促使工作者远离论断和责备案主的诱惑,转而去发掘案主是如何成功度过难关的。
5)所有的情景,即使是在最残酷的情况下,都包含着可利用的资源。
他对赋能的概念和假设,与传统的问题解决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取代以往将焦点放在问题上,呼吁工作者与案主合作去探索可以改签案主困扰的力量和资源。简而言之,他试图以案主的力量为焦点,转而替代在问题上的聚焦。主要是直接面向案主所偏好的未来和优势,而非纠缠于案主过去的问题和缺陷。而“建构解决之道“它是一种促进案主赋能的取向,在案主的参考架构内工作,是一项具体、可学习以及能广泛应用的技术。
今天有尝试建构解决之道,但是没能很好地运用,结果是失败。所以只是了解大概的导向,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学习很多技巧,好在失败是成功之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