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作为春节期间的一档票房率和好评率较高的电影,我是抱着非常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去观赏。结果观赏完电影的我很失望,因为我觉得作为一部电影,它情节老套,情感上也没有打动我,只有在电影的结尾知道妈妈也穿越到年轻的那个时代的时候我的情绪才有一点点波动,其余的电影情节让我觉得味同嚼蜡。
但是,当我在B站上看到沈奕斐老师发的一个关于她观赏完《你好,李焕英》的感想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之前对于这部电影看法太过于片面。
《你好,李焕英》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是值得细细品味,它能赢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有很多情感共鸣的地方。电影中贾玲的角色很真实,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剥开外面鲜艳的皮囊,让内心深处的灰暗自卑的影子,走到大众的面前。比如电影里面贾玲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我好像从来没让妈妈真正高兴过一回。就这句话,很多人都可以共鸣,并带入贾玲的角色当中去。
其实,《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是贾玲的自我救赎,自我和解之路。贯穿电影的这句:我好像从来没有让妈妈真正高兴一回。
这句话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情感,你可以感受到第一种情感是愧疚,对妈妈感到愧疚,从小到大都在让妈妈操心劳累,没有让妈妈因为自己高兴过。第二种情绪是悲伤和遗憾,贾玲现在成名了,取得成功了,可以让妈妈高兴一回了,妈妈却在自己成名之前早早的离开这个世界了。第三种情绪就是自卑和自责,为什么?为什么我小的时候就没有做过让妈妈真正高兴的事?为什么我那么晚才成名?为什么不能早点成名?
其实这些情绪都来源于一种贾玲深处的一种自我的拷问,如果我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可以让妈妈真正的高兴一回,甚至高兴很多回,我的妈妈会不会更爱我。
"我好像从来没让妈妈真正高兴过一回"其实从侧面反映了现实中贾玲的妈妈其实很少去向贾玲表达她对贾玲的爱,也很少去及时给贾玲一些言语和行为上的肯定,所以贾玲内心一直有一个结,现在的自己成功了,但是想给妈妈一个交代,妈妈却没有办法听到,所以她制作了这部电影。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叫空椅子效应。就是当你无法与父母沟通,让自己很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去找一把空椅子,把空椅子想象成你的父母,把你之前不敢说的想法和感受直接的毫无保留倾吐出来,倾吐完后,心结会自然而然的解开。
《你好,李焕英》其实就是贾玲自己造的一把空椅子,她在倾述自己的无能和自卑,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愧疚和歉意,她希望母亲可以过得更好,而不是因为没有出息和没用的她过得不高兴,在电影中她甚至做出了让母亲和其他人结婚,不要生下没有用的自己的决定,因为她觉得是自己让母亲不幸福。但是电影里的母亲回应了:你怎么知道我不幸福呢?因为有你我一直很高兴,一直很幸福。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好像贾玲对着天上的母亲喊到妈妈,因为我你感到幸福吗?然后天上的母亲笑着对她说:"傻孩子,因为你我一直很幸福。"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贾玲的自我救赎和和解之路,她也在这条路上找到了爱,找到属于自己的爱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