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文章,我想到了有用与无用。
什么有用,我学什么。
或者用得着哪个东西,我就学那个东西。
很多人把学习当成看实用手册。
当然这也毋庸置疑,因为有用对这些人来说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乔老爷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有用”专业去旁听美术课,最后研究sanserif和serif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
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
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给王羲之最先上的三堂课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都是无用。
第一节课是“点—高峰坠石”。来到山下,凝视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第二堂课是“一—-千里阵云”。来到户外,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第三堂课“竖—-万岁枯藤“。来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中国父母所说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
而智慧的老师却总是教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因为正是它的表面无用让它隐藏了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