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就是对碎片时间的利用。
——题记
01
很多人想写作,却觉得“心有余而时间不足。”
然而,我们不能希冀每天都有大块的时间才去写作。
胡适说过: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同样,
凡是要等到有大片的时间才去写作的,有大片时间也不会去写作。
所以,秋叶大叔在这一堂课,专门提出一个概念——
碎片化写作。
这一点,秋叶大叔很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都很好奇。
秋叶大叔这么忙,为什么经常只花一小时的碎片时间就能日更一篇文章?
可是,我也常常能腾出一小时,我也有碎片时间,可是为什么很难写不出一篇文章呢?
那是因为没有掌握碎片化写作的方法。
02
具体原因有三点:
1、没有用潜意识写作。
我原本认为碎片化写作,就是每个碎片时间写一两段。但是,我却发现短时间一是静不下来,二是即使静下心来,很快又被打断。细听秋叶大叔的分享,才知道每个碎片化的时间是有分工、有步骤的。
有时候,碎片化写作甚至比大块时间集中写作效果还要好。
因为可以碎片化思考,让写作意识进入潜意识。
按照秋叶大叔的步骤,我碎片化写作这篇文章的路径如下:
第一步,写标题,确定《一小时写不出一篇文章,只因为这三点原因》。
第二步,写导语,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就是对碎片时间的利用。
第三步,找配图,“集图网”下载了一张有钟表的图片。
第四步,思考秋叶大叔本课印象最深的三个关键词,潜意识、写作框架和心流。
第五步,随时在印象笔记中记录写作素材和灵感,如胡适的话、刘未鹏《暗时间》,金句(虽然我还没想到什么金句)。
原来碎片化时间主要思考上述事项,而不是抓住碎片就埋头从前往后大段的写。
最后一步,才是大块时间一气呵成写文章。
采铜在《精进》中提到:
潜意识作用的发挥,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在此之前已经有足够的有意识的思考。
前期有意识的思考酝酿作铺垫,潜意识的发挥就会水到渠成,后期的文思泉涌才有可能。
2、没有积累写作框架。
我也常常觉得自己写作效率很低,偶尔有一个半天或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写,但下笔之后又一次次推翻。
原因在于写作框架积累不够。
比如这篇课后复盘文章,最初我想按照黄金思维圈的框架来写:
1.什么是碎片化写作?
2.为什么要碎片化写作?
3.怎样进行碎片化写作?
但又觉得似乎不够新颖,冥想苦想后,写作框架暂定如下:
1.对碎片化写作的认识误区
2.核心观点概念
3.三点认识并举例
4.总结回顾
其实,框架仍然很凌乱,只能说,自己对类似复盘文章的框架总结和积累太少,以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3、没有进入心流模式。
我很羡慕秋叶大叔,三四十分钟就能写篇文章。
我也很希望专心写作时,能达到物我两忘,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心流状态。
除了因为前期的思考酝酿不够,框架没搭好之外,也是因为不够专注,总想写得太完美。
为此,写这篇文章时,我再次拧好了一个番茄钟,先完成作业再说吧。
采铜也说过: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伴随滴答声,我赶紧“交差”要紧。写着写着,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滴答声已经停了,自己却完全没有察觉到。
想着快要收尾,已经很兴奋了。
拖延几天、酝酿几天的这只“青蛙”终于快要“吃”完了。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写作,可能更容易找到心流状态,提高写作效率。
03
总结一下:
1、碎片化思考酝酿,让潜意识写作
2、多积累写作框架,让写作有套路
3、先完成再去完美,进入心流写作
要做到这三点,你也可以一小时写出一篇文章,你也可以品尝“碎片化写作”的“甘甜”。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