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逢人便说,他的孩子有多么的差,也许刚开始是谦虚吧,或者孩子真的很差,他已经说成了习惯,我听到以后就很不舒服。
关键还是孩子学习不好,又比较贪玩,似乎还没有帮助家长的习惯,所以被母亲说起来,也就一无是处,看不到一丁点的光彩。
那个孩子总是底下头,就好像这一切和自己并不相关,也或者他也习惯了被一刀一刀的刺到心里,即使被他的母亲拖和拽,他依然冷漠着脸。
这又是一个证明了,其他孩子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撒娇,都会胡搅蛮缠,都会据理力争的,可是他却事不关己一般,于是他的母亲就感觉被火上浇油了。
数落只是一个方面,要求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大有一些鲁迅老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可惜孩子早就没有了尊严。
没有尊严的孩子,也就是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向往,听之任之不求进取的孩子,这和母亲不厌其烦的训斥没完没了的呵责,有很大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次失误孩子可以消化,他的成长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够压死骆驼的稻草,都是在前边有了无数次碾压以后,日积月累出现的结果。
其实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很多家长在一起,不是在夸孩子,就是在损孩子,优秀是少数的,所以夸的肯定没有损的多。
而我们的传统,又都是夸在无人处,或者是埋在心底,而损在人多时,据说这样可以激发潜在动力,能够让孩子知耻而后勇。
我是这样想的,这种耻辱如果是别人给的,也许孩子还真的能够自我鞭策,但是家长给的,就容易成为标签了,让孩子感觉自己确实如此。
其实,在别人面前过多的提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还在身边,无论是夸奖,还是贬损,说得多了,都没有好作用,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让人不断地提起。
反复很多时候不是在强化,而是在伤害,从我们特殊的心理机制来说,更何况还是特别容易胡思乱想的孩子。
孩子的问题可以放在家里,点到为止的谈,只要孩子接受了,就应该见好就收,咄咄逼人和不依不饶,其结果都不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会说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不是人为的强化,孩子考试失败已经有了挫折,我们再因人而异的起说一说也就够了。
千万不可以在人多地方,当做把柄伤害孩子,更不可以换一个地方旧事重提,绝对不可以的是翻来覆去的敲击,那是在暗示自己,我的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
即使无药可救,他也还是我们的孩子啊,难道我们能改变这样的事实,能矢口否认,如今的所谓狠之愈切,不如换成爱之愈深。
所以要给孩子尊严,有尊严的孩子才有价值感,他学习不好,没什么,不太懂事,也没什么,即使他有很多缺点,又有什么呢。
他是我们的孩子,是需要我们保护,并且永远都要在人格上给予支持的,这样一个和我们亲密无间的人,请不要再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