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第100篇碎碎念
今天是【每日论语】系列的第100篇,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日子。这是我在2015年完成的第三个100天活动:每日写作,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每日论语。
也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你们也完成了一个100天活动:每日阅读论语。你们也要为自己鼓掌。
《论语》全书20篇,492章,我们学习了100章,完成了五分之一,未来还有五分之四。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在2016年完成整本《论语》的学习。
今天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九则。
1、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宰我白日睡眠,先生说:“烂木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我对宰予,还能有何责备呀!”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为对宰予而改变的。”
傅佩荣注解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的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看到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的。”
“昼寝”即白天睡觉。为什么宰予白天睡觉会招致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古代没有电灯,因此要珍惜白天的宝贵时间工作。
宰予白天睡觉,如果不是因为生病,就代表他偷懒,这再当时是难以想象、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孔子很难接受宰予白天谁懒觉的行为,才会语重心长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两句比喻都是紧扣内心的真诚状态而言。木与墙都是本身素材不好,所以很难使之美化。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论语中孔子对弟子最严厉的责骂大概就是这一则了吧,直接用“朽木”“粪土之墙”来指摘宰予。“于予与何诛”看似是说对于宰予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了,实际上是深以为责。在责骂之外,还另有评述。孔子说自己以前和人打交道,对他们的言语都表示信任、认为是可以实践到行动上的;但是发现宰予这种言行不能一致的人之后,孔子已经不再对人抱有普遍的信任了,听到一个人的言行之后,一定要观察他能否落实了。
“昼寝”这个行为到底有多严重呢?推想来,应该是宰予在非休息的时刻,比如上课期间,表现出了困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在孔子看来,要修身成德,君子是应该一直保持着一种志气和态度,不能懒散拖沓、不能漫不经心。所谓“以志帅气”,应该用成为君子的志向,克服懈怠拖沓之气。宰予昼寝,明显是让一种懒散拖沓之气盖过了修身成德的志向,而且宰予一向是敏于言而讷于行,无法言行合一,所以孔子才会深深责备他。修身成德的要求很高,每时每刻都不能松懈,对于常人来说,是一条艰难的路。
4、弘丹学习心得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
孔子因为宰予白天睡觉,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是非常严厉的责备了。
宰予在前面八佾篇第三【3.21】也出现过宰予。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有关社主用木的事。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粟木,意思是说:‘要使百姓紧张战粟。’”孔子听到这样的话,就说:“已成的事不能再解释,过去的事不能再劝阻,从前种种也不能再责怪了。”
社主之木,夏朝用松,商朝用柏,周代用栗,这样的答复已经完整了,但宰我补了一句:“使民战栗”。古代栗木的“栗”与战栗的“栗”,音同字同,可以联想一起。宰我的回答,等于暗示鲁哀公用武力改变三家大夫专权的现状。
孔子说的三句话意思相近,一方面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聪明,另一方面则不赞成用武力改变鲁国现状。
这两段关于宰予的描述,都是宰予的负面描述,那宰予是差生吗?
其实宰予是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史记记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虽然宰我有一些不好的表现,但孔子并没有因为其不好的表现而影响对宰我的客观评价,宰我应该是一位能言善辩的高手,只是在《论语》中没有记录,只记录了他负面的行为。
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方法对于我们先现代也非常有意义。我们观察一个人时,也不能只听他说了什么,也要观察他做了什么,甚至应该更加注重看他做了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喜欢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从百度百科摘录了宰予有关宰予的故事。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