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了很多求职者,从PM到运营,从设计到文案,虽说岗位不同,但有着惊人的相似处。比如我会习惯性把专业类问题放到最后,先让对方简单介绍下自己,再聊聊在以往产品生命周期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结果怎样,再个是生活习惯喜好、优缺点,最后是职业发展规划。五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度不小。多数人在自我介绍后,会有意将成绩部分(创造价值)聊个不停,但若问起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遇到哪些问题,处理办法,结果怎样(解决问题)时,或迟疑,或懵逼,或说服力微乎其微。抛开真伪,说到底是对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这两件事上的认知差异。
多数人认定为公司创造价值应排在第一位,但工作的积极意义是解决问题,并不完全是创造价值。部门岗位分工、价值不同,比如HR工作也是解决问题,为公司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有些部门职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立,如市场部门申请预算,而财务部门削减预算为公司省钱。有关创造价值与解决问题这事,我曾碰到过创造价值数字很好看的求职者,气质学历都很棒,但在解决问题上没有说服力,最后无缘合作。而创造价值与解决问题,对求职者与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这是个双向问题,也验证了那句话:没有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同样适用于个人。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求职与自我成长一样,都像是在爬山。出发前,会根据地图锚定行程路线,能根据预期及时调整。夜深心静,想清楚现阶段处是解决问题,还是创造价值,按优先级,能否匹配与实现,设置时间节点,先定它个小目标(木桶理论)。
聊个常见有趣的话题。工作中,经常被老板或上级安排做些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当自己提出的idea被推倒重来,或者与预期相差太大时,那将如何应对,是迎合,还是创新?
在具体执行中产生分歧,这很正常,尤其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量级或开辟新业务领域,这类问题更是明显。为确保整体目标得以实现,不同部门乃至具体执行人就成为目标体系的过程(目标分解定律),老板自然不会将整个事情前因后果与每个节点上的执行人说清楚,沟通成本大,又影响管理。或者用个笨办法,把老板想象成自己的用户,有没有一些豁然开朗呢。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被情绪左右。人性的弱点,谁避免不了,自己辛苦熬夜做的方案作品被推翻被质疑,搁谁身上也不舒坦,但解决问题是通向创造价值的必经之路,以最快速度从负面情绪中挪开,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是进步的思维,也是公平的挑战。
你在为谁工作?
之前有位同事,一到周六日要么关机要么无人接听,不管大小事,都联系不上。事后聊起来,这货说的貌似也有几分道理:上班时努力工作,但下班时间属于我呀。嘿,厉害了我的哥,我竟无以反驳。不是不反驳,是没必要,不想反驳。
拉勾网有个功能蛮有意思,叫一句话介绍自己。很多人这么写:不懂策划的文案不是好设计,不懂用户的运营不是好产品,这很赞。别的行业先不说,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吧,岗位互通性实在太强,比如PM这个岗位,还需具备运营、数据分析、UI的能力,否则将很难落地。若按一万小时定律,我想这绝不是8小时内就能达成的。主动成长与被动接受,两者性质上属对立,而成长本就痛苦,况且还是被动。
沟通是在工作中频繁使用的技能,但有些随机性事情,沟通起来却让人不那么愉悦。比如同事向你寻求帮助,且需占用大量时间,尤其是刚入职或跨行业,若为证明自己或搞好关系硬头皮接下,这风险很大,也未必能达到最初的诉求,即解决证明自己或搞好关系的问题。因为所具备的,不见得能更好满足对方或市场的需求,若不能更好满足,这忙大可不帮。但尽量不要直接拒绝,在尊重对方观点基础上,以换位思考与对事不对人的方式进行沟通(支持性沟通)。
与老板沟通是门学问。老板很忙,没时间听长篇大论的工作汇报,结果导向,不太重要的原因与过程就过滤掉吧,抓重点,重点抓,用数字量化目标与结果,这时支持性沟通显然不具优势,要换种方式(选择式沟通)。就像刚才聊的,在某个层面来说,老板更像是用户,还是种子用户。需要有方向的引导,提问题时,同步给到解决方案或建议,做决策时,给出ABCD不同方案与简述,让老板做选择题,不要只做填空题与简答题,刚才说了,老板很忙。
怎样让工作更高效?
之前负责做社群运营,我们有4个客服妹子,当时KRS指标要求在本职工作正常开展情况下,20天引流整合出1000人用户售后服务群,大家刚开始是懵逼的,但目标分解:1000÷20÷4=12.5人/天,结果是,我们还超出预期300人。又如,我会在每周五上报一份部门周报excel,内容包含上周总结、下周计划、本周工作、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4个部分,每个环节有明确负责人与时间节点,部门内小伙伴会在每周五给我一份个人周报,且excel格式与我一样,内容标准上我甚至都会严格把关。看似机械复杂的事情,无形统一提高整个部门做事思维与效率,这个懒是真不能偷。每周日晚上,我会拿出1-2小时,根据周报内容,部署下周具体任务,虽说牺牲了点休息时间,但不至于周一早上手忙脚乱,周一嘛,事多会多。最后是碎片化时间,嗯,0.5+0.5=1,不多说。
关于成长进步那箩筐事,不扯幺蛾子,也没啥葵花宝典,若让我总结便是,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最后分享句最近蛮喜欢的话:当期待的理性照不进现实,思考过的话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