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手艺人这三个字,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寂静的夜晚,冷清的小屋里点着暗黄的灯光。一个清瘦的中年人,坐在台前,两只手忙碌地做着手里的活,仔仔细细地,一直做着。。。没有片刻抬头的时候。这里他在做什么?可能是一件衣服,可能是一双鞋子,可能是他在修一本书,可能是他在修一个小电器。。。
有句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话现在说起来有些过时了。这在旧时代,确实是这样,手巧的人,有点小技艺的,总是有口饭吃的。只是现在这个时代,机械化生产的大蹄子踏碎了手艺人的饭碗。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流水线上制造出来,流水线上做工的人,不叫手艺人,他们叫工人。他们每个人只需完成一个产品中的一道工序,就可以了,反复做反复做,天天做同一道工序,然后做了一辈子,也许这个人对他做的东西到底该怎样完整地完成并不熟悉。而这样的产品因为高效率,低成本,彻底打败了一个人完整地制造一件产品的生产模式。所以,现在你应该很少会为了一件衣服找一个裁缝,为了一双鞋,找一个鞋匠,为了一把椅子找一个木匠吧。你的书坏了还会去找修书匠吗?据说,在法国现在还仅剩5位大师级别的修书匠,他们已经成为法国修书匠的最后一代了,他们的技艺,他们使用来修书的工具和设备都已经转变成在当地供人拜访参观的历史文化价值了。
愚以为,‘手艺人’在一个艺字。在灌注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于一件物品的制作,这一物品不仅要实用,而且还要美观,值得欣赏,或者就是纯艺术品。能成为手艺人的人,一定是要细心,耐心,和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其实这是对一个人的相当高的要求。(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做什么事都急吼啦吼,粗粗糙糙的。)然而,在中国的旧时代,手艺人的活只是糊口的粗活,手艺人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我们从老电影里可以常常看到,街上的做糖人的小贩,黑乎乎的打铁匠,即使是天天都离不开的做饭的人,我们叫他们厨子。
其实每一个手艺人,倘若有一个好的学习机会,有一个好的社会背景,有好的氛围,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机会。米开朗基罗不就是一个雕刻石头的石匠么。罗丹也是。那些米其林的星级厨子们,也都是大师级别的。然而这些享有盛誉的手艺人都是西方国家的。他们有很好的土壤,每一个有天分的‘手艺人’苗苗都可以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反观我们自己?我真的想不起来,有哪个领域的手艺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我们更是很少有人再有兴趣去做手艺人了。要是做手艺人,估计饿都要饿死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裁缝。她在服装厂的流水线上矜矜业业地做了一辈子。但她不会裁只会缝,所以她不会从零开始完整地做一件衣服。就像宝石有全宝石和半宝石之分。那她就属于半手艺人。在家的时候,她会给我们做衣服,但只限于,有一个样子,照着做。她对衣服的设计和裁剪没有任何想法。这就是流水线的害人。但是她天性仔细,有耐心,对衣服的要求也高,所以她每次给我们做的衣服都是非常合身舒适的。就算她是用零碎的布头拼起来再做成的衣服,也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我有时在想,如果她出身在一个殷实的家庭,有能力供给她更好的教育,她一定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我一直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