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综艺节目《奇葩说》里诞总赢了黄执中41票,奇葩博物馆里着大火,救猫还是救名画!很多朋友给我“安利”过这档综艺节目,初期的时候看过几集,记得导师还是蔡康永和高晓松,这集,朋友提起特别搜来看了一下,高晓松已然换成了诞总,嘉宾女神请来了转发锦鲤——杨超越。观看的一瞬间,有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
用“如果”开头的句式理论上有无限可能,主角可以救猫也可以救画,可以瞬间爆发“慷慨赴死的情怀”与猫与画同生死 共存亡,也可以弃猫弃画,捂住口鼻,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加上一个“你会怎么做?”的强制条件选择限制,就有了观点不同而造成的戏剧冲突。不过,反正综艺节目就是往“看热闹不怕事大”上制作的,一大家子人等着赞助商关照,不搞事情制造话题,怎么有点击量呢?就如诞总说的那样,现代人的注意力多容易被消解掉啊,“赚眼球儿”约等于赚钱,你“赚”还是不“赚”?
整场辩论,双方都力图把一个想象出来的小概率事件跟艺术 人类 生命 传承 热爱等各类可以产生道德约束力的观念连接起来,从而去探讨价值意义这些抽象的观念。
诞总一队显然代表年轻一代人对自身以及他人的思考,首先说明自己是自私的,这种先抑后扬的起式在辩论中堪称“就怕流氓有文化”的典范,然后再给对方高高在上的论调——你听不到“远方的哭声”是你LOW的“知识精英” 当头一棒,可谓稳准狠。“知识精英”瞬间萎靡,尴尬无措地站在了“群众”对立面。
此时,我感到一种深深地不安,“反智有理”难道要成为一种思潮么?什么时候开始,知识精英成为一个“贬义标签”,又是谁赋予了它“贬义”的词性内涵?公开表达对“听不到远方哭泣”者的“不屑”就约等于自己给自己贴上“贬义标签”么?听到远方哭泣的人,难道要因为更多的人听不到而装聋作哑么?到底是谁在以寡众衡量真理,又是谁在用同理心绑架他人?
少时就努力学习只为了成年后坦然地接受自己就是这么俗气就是这么自私么?认识你自己,不是认识到了自己,干脆就横躺下来不再前行吧。到底是真听不见远处的哭声,还是假装听不见?抱着猫给自己临终关怀这么可笑的段子,究竟是在自嘲还是借着自嘲群嘲呢?
洪晃一再表示过,她对于“精英主义”的痛恨,她认为这只会让北京更为“折叠”, 但我想一个真正的“精英”绝对不是拿“精英”做“盔甲”一路奉行且成为“主义”的“精英”。“精英”不应该承担“褒贬”的内涵,“精英”应该是一种更具担当的“精神”,无畏无惧的承担更大的责任,并更具同理心的包容“哭声”,“哭声”何来远近?请相信你自己的听觉,更不要人为的设定远近。
那么问题来了,危急关头,二选一的设定做选择,救猫还是救画?我的答案就是能救哪个救哪个,先后次序不重要,尽人事听天命,并敢于面对承担行为的结果就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