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张九龄,估计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这首家喻户晓的《望月怀远》,可能还有人知道他不仅是唐朝伟大的诗人,还是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大庾岭劈山修道。张九龄之所以会主持修建大庾岭新道,是因为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因为他是岭南韶关人。本期分享让我们来了解因杰出的政治和文学成就被尊称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并通过他和他的名作《望月怀远》走进他的家乡韶关和广东的客家文化区。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关于大庾岭的分享中,我给大家讲到,到了唐代,张九龄奉诏在大庾岭劈山开道,修建了一条新道,其地理位置在现在江西省大余县梅关镇和广东省南雄市之间。宋代设置梅关后,因这条道经过梅关,人们遂称之为梅关古道,此岭亦被称作梅岭。
说到张九龄,估计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那首家喻户晓的《望月怀远》,可能还有人知道他不仅是唐朝伟大的诗人,还是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庾岭劈山修道的这一段经历。张九龄之所以主持修建了唐朝的“大庾岭新道”,并不是因为朝廷的安排,也不是他的职责所在。实际上他主持修建这条“大庾岭新道”时正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开元初年的贤相姚崇的不满而辞官在家闲居,而这一年距他拜相还有十八年的时间。向朝廷上书请开大庾岭路是张九龄出入岭南时深为大庾岭旧道所苦,因此想为家乡办点实事而主动请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九龄所具有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张九龄为什么会出入岭南呢?因为他是岭南韶关人,而且因为他杰出的政治和文学成就被尊称为“岭南第一人”。本期分享我就带大家通过张九龄和他的名作《望月怀远》走进他的家乡韶关和广东的客家文化区。
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世称“张曲江”,其传世的文集也名为《曲江集》。说到张九龄的家乡,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张九龄一家原本一直生活在始兴县,但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诊断后告诉张九龄的父亲:“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于是父亲就把家迁到了韶州,也即现在的韶关市曲江区,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生活。好在现在无论是始兴县还是曲江区都属于韶关市,所以张九龄是妥妥的韶关人。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了解到,因受南岭山脉的阻隔,岭南在上古时代与中原联系甚少,所以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省,东邻江西省,古称韶州的韶关虽然是岭南地区的“北大门”,但也是直到汉朝才开始有行政建置的。不过,因为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所以韶关东南西北皆有古道通行,向北有梅关古道通向江西大余,向南有古市古道通向广东南部,向西有百顺古道通向广东西部,向东有去往江西信丰的乌迳古道,年代更早于梅关,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堪称粤北要塞。也因此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
从两晋动乱开始,大批居住在北方的汉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举家南渡,其中不乏有移居岭南之地的。他们中有一些人为了避祸,不走官道,而是在人烟稀少的险峻山区走小道、古道,并在寻找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择地定居下来生存繁衍,于是沿着山区古道来到岭南避难的世家大户在南岭南麓形成了一些集聚区,由此韶关这座山城成了中原南下汉人的聚居地和中转站,这些人也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客家人的祖先。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广东人都说粤语,但实际上客家话才是韶关境内第一大方言,正是因为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实际上不只韶关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广东的梅州号称世界客都,惠州号称客家侨都,所以广东的韶关、梅州、惠州和河源这几个市被称为客家文化区。
说到客家文化区,就不得不让人感叹那些从中原南下的客家先祖们传承和传播中原汉文化的精神。现在的客家人虽然生活在南方,但客家文化却有古代中原汉文化活化石之誉,这正是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华夏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崇尚华夏正统文化,诗礼传家;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人们一般认为正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定型。所以客家话这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洛阳读书音”。客家人对中原汉文化的守护和传承还突出体现在他们崇文重教的传统、深入人心的孝悌观念和家国情怀上。客家先人历经战乱,他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辗转奔波、历经磨难,对“家”“国”怀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因为生活在生存资源贫乏的山区,他们分外注重宗族和祭祀,以求通过家族凝聚力拓展生存空间,也格外重视教育,以求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通过科举仕进光宗耀祖。每逢较大节日,全族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一堂追思祖先,勉励后人,请长辈讲祖德,宣读家训族规,以激励后辈忠以报国,孝以持家,睦邻族内,光宗耀祖,并把这种“兴家报国”的家国情怀用家训的方式谆谆教导后人。在客家人看来,“子孙务宜忠孝为先”,为子而孝,为民而忠,是每个客家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精神。《孟子·离娄上》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客家先辈们总是“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于国,孝于家”,这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百代祖前,客家万里承先志;几重门内,游子寸心系厚根”、“出河洛而遍寰瀛,瓞续瓜绵,客家文化流芳远;报炎黄乃怀忠义,恳亲联谊,故国山川系爱深”。这些客家人的传家楹联,正透露出這種中原傳統文化浓郁的家国情怀。
张九龄作为第一位出身岭南的名相,正是这种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人物,也是韶州客家人引以为傲的杰出代表。张九龄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不过自曾祖到父亲做的都是岭南的地方小官,所以家境贫寒,但张九龄从小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自称“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足可见他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自幼聪明敏捷,九岁知属文,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并用书信干求当时的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了“此子必能致远”的评价。长安三年,当时的文坛领袖、后来的开元名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青年时期,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的张九龄通过进士考试和吏部考试踏上了仕途,后来又参加了太子李隆基的天下文藻之士策问获得优等,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和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但是初入仕途的张九龄与政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开元四年秋,张九龄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于是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主持开凿大庾岭路正是在这次“去官归养”期间。
在张九龄开新道之前,大庾岭的旧关道自秦汉开辟以来,历经800多年没有进行过任何大规模的维护和修葺,中间又历经战火摧残,不但残破不堪,而且狭窄险峻、迂回曲折,在百丈层崖中一线游走,车马难行,“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当时南北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南北人员往来和物产交流的需要,以及以广州为口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需要,都迫切要求改善大庾岭的交通状况。所以张九龄向朝廷奏请开凿大庾岭新道以改善南北交通,朝廷觉得有此必要,便接纳了张九龄的主张,并委托张九龄主持此事。张九龄接受任务以后,便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他亲自到现场登山踏勘,“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尽管开凿工程十分艰巨,但由于这是一项便民工程,对于五岭南北民众的出行大有益处,而且开工时间不误农时,因而众人乐意出力,争抢出力,所以新道很快就完工了。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南北交通大为改观的情形。明人丘浚对此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概括:“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所以这条舟车辏泊的大庾岭路被视为岭南的“生命之路”。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书中也盛赞大庾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张九龄所凿新路,是将南北喉咙,即广东北面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与中原互通有无,并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通商兼得便利”。而韶州与惠州、梅州之所以成为今天广东的客家文化区,也一样得益于大庾岭成为了从中原南下移民的最快捷通道。后人对张九龄的感激可谓至深至极,因此在大庚岭上筑有“张文献公祠”来纪念张九龄。清人杭世骏所作《梅岭》诗曰:“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 ”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道的功绩不容置疑,但丘浚和杭世骏对此的盛赞多少还是有夸大的嫌疑的。我想,这可能很大程度上出自后人对张九龄历史功绩和风度人品的崇敬。
在完成大庾岭新道的开凿后不久,开元六年春,张九龄再次被召入京。因修大庚岭路有功,到京后他被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开元九年,一代文宗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就寄以厚望,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着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很快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但张九龄并没有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对他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武断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了他的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
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时,张说为了把升官的机会都给自己人,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以及和自己亲近的官员随行登山。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但是张说没有听从。回京之后,张说因此被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受牵连被改任太常少卿,不久又被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次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开元十九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
开元二十一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主理朝政。张九龄为人刚正不阿,恪守自己“报恩非徇禄”、“高节人相重”的信念,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当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曾命宫中官奴游说张九龄,张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他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
张九龄还十分具有识人之明。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将其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看了批文后却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最终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
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打算提拔军人出身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再一次竭力反对。他认为牛仙客出身卑贱,目不识书,无法胜任宰相之位。唐玄宗恼火地指出张九龄自己也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张九龄却反驳说自己虽出身岭南蛮荒,但乃是书香世家,与牛仙客的边疆小吏出身不能相提并论,招致了唐玄宗的不满。当时和张九龄一同被任命为宰相的还有著名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善于搞政治权谋,张九龄则是刚正不阿,顽固执拗,因此两人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李林甫就借此机会向玄宗进了许多谗言。唐玄宗最终免去了张九龄知政事的职位,迁为尚书右丞相。罢相后,再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当年农历二月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朝廷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去世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仓皇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而且此前唐玄宗虽然罢免了张九龄的丞相职位,但之后宰相每次推荐公卿人选时,唐玄宗一定会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足见张九龄的君子之风。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名相,也是张说之后的大唐文坛领袖,曾经提拔过王维、任用过孟浩然,杜甫为他写过《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 八哀诗》。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我本期选择的主题诗《望月怀远》就是张九龄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先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一般认为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所写的。作为一个心怀家国、内蕴丰富的大诗人,其望月抒怀的诗中所写远人,固然可以是家人,但亦可以是朋友、知己,抑或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似乎不必拘泥。
这首诗的语言平淡朴素而自然浑成,尤其是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白如话。其他需要稍作解释的词也不过“情人”指的是多情之人而非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情人”之意、“竟夕”意思是终夜、通宵,以及“露滋”是露水滋生、“盈手”是双手捧满之意而已。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这漫漫的长夜,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诗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是千古佳句,其佳处在于以单纯而又鲜明的形象组合成开阔而又静穆的意境,一扫一般相思怀人之词的纤弱之感,以雄浑开阔的情调带起全篇。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阔大的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而宁静高远的动人景象。句中的 “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静中含动,不露痕迹地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赋予了二物,好像那一轮明月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因而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诗人以此表现了水月相依相映、相伴生辉的情态和生机,可谓师之造化,得乎心源,妙语天成。既创造了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又对全篇的抒情做了铺垫和反衬。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于是自然而然引出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用一个“共”字由景入情,引出思念对象,转入题目中的“怀远”,衔接浑成自然,不落痕迹。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
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前,意境相近的咏月名句有谢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句很可能前后会有借鉴和化用,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的是赋,语言流荡,苏轼的是词,直抒胸臆,张九龄的是诗,明亮浑厚,他们各自相体裁衣,因而也各极其妙,谁也互相不可替代。张九龄的这两句诗起笔就把诗题的两重情景一起表现了出来,却又毫不费力,充分体现了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出句的“海上”和对句的“天涯”相应,开拓了一个大境界,而一个“生”字不仅写出明月的升起,更将颔联的“起相思”引了出来,好像情人的哀怨和相思正在那海上月光的氤氲中酝酿,并随着海潮的涨起而生出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接下来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以怨字为中心直抒胸臆。因为是有情人,所以对月起相思,因为怨遥夜,所以竟夕难入眠。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对于有情之人来说,则独对一轮明月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难免一个“怨”字。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首联两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这两句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因望月而怀远,因怀远而相思,因相思而无眠,又因无眠而怨夜长,这层层铺叙的情感多么细腻,真不愧是一个多情之人!
把诗的前四句诗并到一起来看,前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一个外景,也是一个全景,描述的是一个最广阔的海天世界以及诗人最高远的思绪;而后两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是从室外回到室内,从全景转为特写。本来“天涯共此时”还可以是泛泛而论,但是一旦到了“竟夕起相思”,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心里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思念对象的,这个对象和他远隔天涯,但是又时时藏在他的心里。这种相思之情一旦被这海上的一轮明月触发,就一发不可收拾,让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宏大的背景,走进“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深邃情感,意蕴丰富又有层次。
接下来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人因为终夜相思不能安眠,难免左思右想,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做。想着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诗人起身把蜡烛吹灭。但吹灭蜡烛之后,没想到屋里不但没有漆黑一片,恰恰相反,如水的月华透过打开的窗户一下子洒满了整个房间。而且这月光不象烛光是炽热的一团火苗,它是散布均匀的满室清光,毫不张扬,却又无所不在。这样朴素低调而又无所不在的光华怎能不令人怜爱呢?所以诗人才“灭烛怜光满”。怜爱那月光的清辉,诗人更睡不着觉了,于是干脆披衣步出门庭,在庭院之中徘徊。明亮的月华充满天地之间,于是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更加撩人心绪,使人望着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越来越深了,清凉的露水悄悄洒下,不知不觉已经沾湿了诗人的衣服。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仍是在写怀远幽思。“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光满”极写月色之优美充盈,“露滋”则极写月夜之长和主人公伫立之久,景物和人物融合无间,情景极为生动入微;“怜”和“觉”两个动词则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相思不眠之际,苦无交流的方式,诗人真想把这清辉掬起来、捧起来,送给远方的有情人。可是西晋大才子陆机的《拟明月何皎皎》诗曰:“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月光是无形的,它可以充满天地,但却不能捧在手心。那怎么办?那就干脆回去睡觉吧,期待着在梦中与你欢会,这就是“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构思奇妙,想象奇特,意境幽清,情思悠悠而又余音袅袅,表达出跟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的情意和神韵,令人回味无穷。这两句上句仍紧扣“望月”写不堪为赠,足见情思之难以表达;下句则紧扣“怀远”,写“还”、“寝”、“梦”连续三个活动,亦足见盼望之殷切。两句用出人意表的想象,既进一步点染了清美的意境,又和盘托出作者的满怀情思,回应诗的开头,使诗人的望月怀远之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诗人的相思还是绵绵不绝,是月光惹起了相思,又是月光安抚了诗人多情的心。
《望月怀远》是以望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名篇。全诗层次分明,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三四句抒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因思念而彻夜无眠的情境;最后两句则联想到以月光相赠、梦中相遇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有情人的一片深情。全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的语言自然浑成而不落痕迹,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意境雄浑而又幽清,绵邈而又淡远;情感真挚隽永,虽缠绵而不见感伤;诗的构思巧妙,层层深入,细腻入微;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动人心弦,感人至深。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引姚南青(姚鼐)语,说它是“五律中的《离骚》”。尤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悠远,阔大华美,风格浑成自然,有一种雄浑静穆的气象。没有深挚的情感和高华的境界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恐怕是写不出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的。
明人周珽编纂、评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说这首诗“通篇全以骨力胜”,这种骨力也正体现了张九龄的君子风度:轻而有光,毫不张扬,但是又无所不在,朴素低调而无所不包,它是那样的高洁明净,又是那样的余韵悠长。所以张九龄不但是岭南诗祖,也是盛唐诗歌风格形成的核心人物,“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参考反馈题目:
1.你读过张九龄的诗吗?对他有什么了解呢?
2.你听说过客家人吗?他们为什么被叫做“客家人”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客家文化吧。
3.你都知道哪些客家名人?选一位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4.你还知道唐玄宗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宰相?给大家介绍一位吧。
5.在写月的名篇《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把酒问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参考资料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
陈隆文、陈怀宇《梅关与梅关古道》
胡水凤《大庾岭古道在中国交通史上的地位》
王若枫、肖红《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的政治文化意义》
李玉宏《张九龄在始兴的诗作和开凿大庾岭路的贡献》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玄宗本纪》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张九龄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张九龄传》
纪录片《客家人》《天下客家》
《唐诗鉴赏辞典》之沈熙乾《望月怀远》赏析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