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晴
今天去见本地客户。
约好的时间见面,第一次没接到,第二次还没有接到,第三次才接到。
开始说话的时候他说没关系,我话没开口,只是说了下他好忙而已。本来想咨询下原因的。
后续总算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说,中间没注意到他的职位,还挺高的,在几个店里跑来跑去。偏爱理财。
因为活动他参加错了,所以没办法送礼品。他说了一会。然而还看到我旁边的东西,感觉这个挺好的,我说这个是送给别人的呢,可以给他争取一下,然后就没怎么听我讲就走了。
总体来说他人还不错,就是架子真的高的不得了。或许是因为本来身份就尊贵吧。有点被人捧着的感觉,然而这点我今天没有做到,因为不太愿意。不过也认识到了一个特点,适合他自己的利益。
听的道理再多,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得来的真切。
这几天跟好多老师学习,总归有一个老师的授课方式唤醒了你的直觉。突然认识到为什么你和别人会有差距,这差距体现在哪里。刚开始一定是一件事情或产品出现的背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被大家接受的理由,有一个服务的群体在里面,不是这个群体的人对它可能就不太认可,这是一个前提假设,我往往忽视了这个大前提,也忘了进行铺垫,直接单刀直入。这估计让很多人受不了。
另外老师的细节上的操作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能熟练掌握一个工具,一个产品,这些也让自己后面不断刻意练习,在某一方面做到足够的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以前勇给我讲过,让我做过同样的事情,可是我没有照办,忘了,但是今天这个老师却让我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我在她的春风化雨般的讲解中开悟了吗,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做些事情了,不然永远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些事情不仅仅适用于一个产品,同样适用于其他产品,是一个客观真理,通用的,做好你自己应该做的铺垫。
另外发现了一些模型格局有各自适应的场景。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就要把一些理念就灌输下去,看一下别人到底认不认可。而有些理念有自己的适用场景的,需要看一下用在哪些方面,理念的东西以及应用边界是我的不足之处。
当一个人有需求时,我们需要确认下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他到底理解到哪个层次上面。只是一个模糊性的概念,还是已经比较清晰了,或者是有完整的规划了。针对具体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出我们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则是对他的理解的补充,让他的需求更加清晰,明确。我们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有他们自己能给出答案。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东西,是不是认清自己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