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近年教人如何学习的书更是数不胜数。而这本《认知天性》有些特别,它与一项大规模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密切相关。2002年,11名美国心理学家合作开展了一项“通过认知心理学强化教育实践”的项目,该研究覆盖数以千计的样本量,持续长达10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第一手实证研究资料。本书着重讲述通过研究发现的学习与记忆之间的交互作用,既有科学理论,也有实践检验,还有案例分析,可视为这项复杂心理学研究的通俗版成果报告。作者想要通过列出实证研究的结果,同时辅以案例讲解,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和找到运用这些结论的方法。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脑海中的知识与记忆本质上都属于生理现象,它们被存储在大脑的神经元与通道之中,通过数以千亿计的突触构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人类的记忆由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构成,前者总是转瞬即逝,后者则连绵不绝。只有长期记忆才能稳固和持久,因而学习就是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并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
具体来说,大脑的学习过程包含三个步骤:
1.编码——把感官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比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大脑接收到视觉系统传来的信号之后,首先要识别出文字的内容。
2.巩固——把心理表征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在识别出文章的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尽量牢固地记住它。
3.检索——反复回忆并在新旧记忆之间建立联系。仅记住内容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理解它表达的含义,并把这些新信息与大脑中过去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困难的两个步骤是记忆和理解。虽然我们大脑的长期记忆能力几近无限,信息存储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1000万册的图书馆,但要快速回忆起大量信息依然是一种挑战。大脑如同一座拥有无数房间的宫殿,我们的记忆就存放在各种各样的房间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想起某些事,并不是这些房间已经空无一物,而是我们找不到打开房门的钥匙。记忆并不会消失,我们忘掉的不是知识本身,忘掉的只是检索这些知识和信息的线索。
弄清楚了人类大脑的各种套路之后,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随之而来。学习不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越主动越好。关键就在于:检索!检索!检索!
第一:检索,要学会从记忆中不断回忆新知识。在你费力去检索新知识的时候, 相当于从长期记忆中反复调取所学的内容,每一次回忆都是深化记忆的一个过程。
第二:检索需要刻意练习,并且有一定时间间隔。短时间内重复练习会让人产生已经充分掌握知识的错觉,因此要把学习的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增加学习的难度,加深记忆。
第三: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并且穿插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可以提高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归纳出所学内容的普遍特点,越是理解透彻的东西记忆越深刻。
我们可以暂时回忆不起知识,但是千万不能丢掉寻找这些知识的线索。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巩固知识的不二法门就是增加难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认知天性》的副标题是:“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其实颇有误导读者之嫌。如果你觉得学习很轻松的时候,也许你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许多传统的学习方法并不合理,真正的科学结论也经常违反直觉。学习不能停留在舒适区,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加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建筑在流沙上的城堡,越容易建立,也越容易崩塌。
生活已经这般无奈了,学习还要如此艰难,岂不是雪上加霜?
好消息是学习本身会改变我们。大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容器,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本身也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为大脑神经元建立起新的连接,发展出新的能力。并且,大脑中负责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产生新的神经元,这让人类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并非一句空话。
学习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与过去的经验建立联系来理解巩固新的记忆事件,你学习的知识越多,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也就越强。记忆因不断运用变得更加牢固,知识也因不断增加而拓宽认知的边界。就像我们锻炼身体并非只为赢得比赛,锻炼本身就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壮。大部分时候,你做的事情越多,能够去做的事就越多。
如此看来,本书似乎从哲学层面给了读者另一种启示:我们不需要为努力寻找理由,因为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