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中国画-第三季》
《第三季:中国画现状与发展》
作者:黛荷翁(原创)
如前所述,直到有人所说的、毁誉参半的所谓“中国文化,含书画文化,大繁荣抑或大泛滥”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期,首先从所谓绘画文化理论界,并不是没有人思考诸如中国画的发展等问题。
关于在此期间,可以看到,中国画有了所谓新发展,诸如出现了“一改中国画所使用的传统工具,不用毛笔而用板刷,开始刷画而非画画”的黄永玉先生,甚至可以总结黄永玉先生的画面表现,确实出现了似乎绝对不同于一般传统所说中国画的新特点。
至于有的人说到,也属于“名家”“专业画家”的诸如:杨之光(线条之内以彩墨表述人体的人物画为其主要创作范围)以及丁绍光(发展了中国画中的装饰版画),甚至把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来楚生、唐云、陆俨少、程十发,乃至吴昌硕、齐白石、钱瘦铁,甚至所谓“南北画坛”的金拱北、张大千、吴湖帆、溥儒、于非厂、谢稚柳、陈少梅、陆俨少、启功、陈佩秋等,都“经过研究”被认为“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画”。
可以明显看出的是:其一,相关人士的上述论述,基本还是关注了“名人、名作、名画”而并没有特别深入研究出“他们怎样发展了中国画,或在具体方面(诸如材料、笔墨、流派、与西方结合等)”发展了中国画。
其二,名人之名画,固然可以代表中国画或中国画文化的基本表现或特点,但,尤其所谓“文化大发展时期”,几乎“全民书法或全民画画”浪潮中,不可忽视的是:几乎所有人,起码还是以传统的中国画或中国“文人画”的所谓“基本标准”,来论定“你的画画水平几何”。这是中国画在中国、在中国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或标志。
综合来看,结论依然是:至少说中国画一直停滞,不是没有道理。
(周末课件,刚要文字,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欢迎商榷,请勿转载节录,配图为黛荷翁印象派中国画作品,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