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这个标题,还未开始阅读,很多家长未免要内心不爽了,然后群起而愤之:你懂个屁啊!瞎说什么呢?不懂就给我闭嘴好吗?
来来来,先来瓶王老吉降降火。
降完火,息完怒,再回答老师两个问题:
1、孩子不读书和父母有没有关系?
2、有责任心有耐心的父母,孩子会不读书吗?
仔细思考,有毛病吗?
没!毛!病!
也许你会说,我花钱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责任应该在老师那儿,孩子的好坏,是由老师决定的。
这种不负责任推脱关系专找借口的说法,我只能够说:
决你妹的!
决你大爷的!
你把孩子当作商品,以为制造出来输送到流水线上就可以大功告成,出厂的事儿就全交给老师了吗?
你把老师当作救世主,以为不同档次不同品种不同类别的学生,经过老师的手都能点石成金?
你把孩子贬化为物,把老师美化为神,却把自己安放在高山之巅,青云之下,隔岸观火,置之不理。
你口口声声说忙工作、忙生活、忙社交,却从来没忙过孩子,敢问,这是为人父母该有的职责吗?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到底跟你有没有关系?
身为父母,应该懂得,教育不是单纯把孩子扔到学校就阿弥陀佛,哪怕孩子在学校成绩优异,也并不保证将来就一定是人中龙凤。事实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表现,都离不开父母的关怀、陪伴、监管和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学校教育是必然加成,社会教育再进行强化。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巨婴。
2
可是,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苦口婆心,不如老师一个眼神,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听老师的话的。
这不排除存在师与生、教与学、亲与疏等关系因素,也不排除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心理问题。
我有一个小堂弟,今年五岁,虽然很调皮,但也算听话,可是就是不去读书。
两个月前,随着学校在开学季的大力宣传,小堂弟受影响也吵着要读书。由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父母便找学校商量,让他先到学前班适应适应,哪怕是在学校耳濡目染,也好过在家里玩来闹去。
兴头正旺的小堂弟开学第一天就早早的到校了,第二天兴头稍弱,第三天却哭着回家,吵着不读了。家里人连哄带骗加责备,可他就是不去,最后软硬兼施,他才提出要奶奶陪着去。
奶奶以为只是陪着到校就可以了,谁知变成陪读。奶奶走,他就走,奶奶留,他就留。没办法,奶奶只好挑张椅子,坐在教室的后头,和他们一起上课。
这种“人无我有”的做法,奶奶“享受”一次就不去了。
奶奶之所以不去,是认识到,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路是需要自己独自去走的,有些事是需要自己独当一面的,没有人可以替代或长期陪伴。
可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哪里懂什么道理,他需要的是爱,是陪伴,是一份安全感,在他的心里,只要有奶奶陪在身边读书,他才会感到温暖和快乐。而他又是奶奶从小带大,父母给予的,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所以,奶奶不去,他就不读了。
不读,父母也不理,或者说根本理不了。因为他们都是文盲,白天忙工作,晚上吃完饭看看电视就睡觉了。在教育孩子上,他们看得很淡,也不懂方法,似乎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浑然天成。
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关于可二老师教育他家小妞的事例。
小妞的情形跟小堂弟差不多,也是由奶奶亲手带,并且同样有一天也提出不去读书。
母亲打电话告诉远在南方的可二,可二不但没有责备小妞不好学,反而让母亲满足小妞的要求,答应她不读了。
但是,小妞的结局并非跟小堂弟一样。
因为,可二老师还交代母亲,第二天有意无意地带小妞经过学校附近,让她看看小朋友们在里面玩得多么雀跃,学得多么认真。
果然,小妞一一看在眼里。然后第三天,她告诉奶奶要带她去上学。
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拿下一座“城池”。教育犹如带兵打仗,是需要讲究方法的,与其责备处罚,不如迂回地给他空间和自由,让他去发现、去感受、去独自慢慢地走自己的路。
3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初为人父,我更懂得那份喜悦和幸福,甚至想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孩子的身上。
最近这段时间,小家伙看见客厅墙壁上悬挂的书法,高兴得两眼专注,咿咿呀呀地叫着喊着。每次一哭,抱到字前,指说两句,他就转哭为笑,又是一阵专注的咿咿呀呀。
孩子的世界里,大人未必懂。喜怒哀乐表于外,而真正的心思和想法,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她是在读书,在认知,在探索,在自我陶醉吗?你不得不承认,她对那幅书法感兴趣、有兴头、来灵气,因为每次抱到字前,她都表现得十分兴奋,而对于电视和另外一幅牡丹图,她却丝毫没有这般快乐。
于是,我跟家里人说,平时有意无意地多把她抱到那幅书法前,启智也好,耳濡目染也罢,我不奢望她日后成为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只希望她如她爹妈,喜爱读书就好。
“无论你有何等荣耀,或遭遇何等失败,都是我的孩子,我此生最牵挂的宝贝。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聪明、漂亮、可爱。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
是的,正常的父母,就应该怀着这种心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因为你的好而喜欢你,也不因为你的不好而抛弃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4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
第一个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有大量的藏书。平时,大家会组织一起看书,聊聊读后的感受或是故事内容。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带儿子去图书馆、去博物馆、或是去观看一场文艺盛宴,自然,儿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地接受书籍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他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找到了中意的工作,过上了喜欢的生活。
另一个家庭,父母是文盲,靠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做生意发家致富。平时由于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所以儿子被忽略一边。从小学到高中,儿子的读书是清一色的住宿生活,除了放假才会回家,就算回到家,也只是在晚上的时候才会和爸妈相处。渐渐地,儿子抽烟、酗酒、玩游戏,靠着这些,来温暖自己那颗被父母冷落的心。
当父亲要他读大学,以便更好地继承家业的时候,他反问父亲:“读大学有什么用?你什么书都没读不也能白手起家吗?”
是的,两个出身在不同家庭里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孩子对待读书的态度必然不同,未来的人生走向也大不相同。
读书虽然不一定能给你“颜如玉”和“黄金屋”,但读书一定会使你的眼界、境地、“三观”、判断力、整合度……必然与众不同。
所以,父母们,给孩子一个榜样吧,把阅读当作翅膀,带领他一起飞翔;
给孩子一片书海,陪伴他一起遨游,告诉他爱的力量;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子读书体系,让孩子把读书当作兴趣,把游戏拿来封闭,把人生演绎成越来越精彩的连续剧。
别惹祸,否则孩子不读书。
不信请看,世界正在悄悄惩罚“惹祸”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