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比如:
班主任面对新生:太奇葩,手足无措啊!
第一次做父母:这娃是我亲生的吗?咋完全不在一个调子上?
领导带新员工:还能好好工作么?他是老大,还是我是老大?
刚好听到李菁的焦点解决应用故事,不妨一起来学习以下。
故事梗概:
主管带新人,新人状况百出,各种抱怨。比如,自己一个星期拜访15个客户,成交的至少10个,而新人拜访8个,成交0个,关键还蛮不在乎,毫不在意。客户说要“考虑考虑”,自己的话会写出几种可能,然后找出一一对策,促成交易,而新人,就等着客户“考虑”,等着客户主动联系,自己不作为了。主管用“呆滞”来形容新人。
(是不是跟我们遇到的新新人类很像?)
第一步阶段:探索目标愿景
“坚持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李菁列出了五条,和主管确认。
1.你觉得自己做这一行,特别有意义;
2.你是一个有方法的人;
3.钱对你是有吸引力的;
4.你是很享受和客户的好关系的;
5.你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如果以上这些打分是10分,那么0分是什么表现?李菁谈话里找到了一个点:主管尽管认为新人种种不好,但比临时工好很多。所以提问是:
“假如把临时工兼职人员的状况设置为0分,你自己的状况是10分?那么这些新人可以打几分?”
“3分。”
“提高到几分会比较满意?”
“6分。”
这个一个比较笼统的打分,然后让主管分项打分,主管打分如下:
1.你觉得自己做这一行,特别有意义;新人0分。
2.你是一个有方法的人;新人1分。
3.钱对你是有吸引力的;新人3-4分。
4.你是很享受和客户的好关系的;新人0分;
5.你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新人3分。
例外问话:在平时工作中,其中哪一条会出现突然来了个高分的?
主管:有啊!第五条勤奋,曾经出现8分。有一次有很多数据要及时处理,新人在没有强制要求加班的情况下,自愿留下来,连夜完成了任务。
问话:所以说,新人在面对具体任务的时候,还是能用心的。你也很有号召力。
主管:他们喜欢1-2的简单任务,不喜欢和客户关系的各种绕圈圈。
第二阶段:一般化技术
问话:在你们这一样,有多少人真的是感到这份工作是很有意思的?
主管:不到10%吧。有一类是真的感觉有意思,有一类是争取熬上去,当管理层,然后不做销售了;第三类各种坑蒙拐骗挣块钱的;第四类是本分工作,稳定上升的;第五类是发个底薪就能活的。
(毕竟是经验丰富的主管,阅人无数,概括的很好啊!哪个单位都有这五类人吧!)
问话:你的新人是哪一类?
主管:坑蒙拐骗的肯定不招进来了,新人介于第四第五类之间吧。
第三阶段:促成行动
问话:之前说到谈8个客户,成交0个,那么如果能成交1个,有什么方向是可以努力的呢?
主管:勤奋、让钱有吸引力、找到方法,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
问话:从0到1,可以具体怎么做?
主管:勤奋这里,可以把工作量安排到饱和,做到一定的量,就可能有质的突破;从1产生之后,再和他们谈方法,往往此刻新人变成超人,满身都是方法。
问话:在1产生之前教授他们方法有用吗?
主管:没用。他们都不知道我这些方法如何用,云里雾里。而且目前新人人数不多,培训成本很高,而且很有可能是给我的竞争对手培训员工。
第四阶段:反馈
问话:之前形容新人很“呆滞”,那现在还是这种感觉吗?
主管:不会了,现在觉得他们是一些待开发的人,而且能想到很多具体的方法了。聊完之后,特别有希望感了。
第五阶段:插曲
最后,李菁用闲聊的方式,用关系问话问了主管,“你认为新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会给自己打几分?”主管打出来的都很高,问他区别的时候,主管举了一个列子:
比如对这一行真的感兴趣。主管认为是帮助客户,服务社会,特别有意义。而新人可能每天遇到不同的客户,或许感觉很有意思。
(其实探索到了职业价值观的层面,让主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逻辑层次模型来看,从价值观开始往上走,更多的开始走心,这些价值探索能够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
拓展:逻辑层次分为上三层和下三层,上下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他们的功能有所不同,上三层是关于内在动力的,下三层是关于落地执行的,当我们对某件事缺乏动力时,就可以通过逻辑层次进行探索,这件事背后对你更深远的内在价值和愿景是什么?而当你成天做白日梦时,就要落地的问问,需要哪些能力来实现我的梦想。
嗯,教练技术也好,焦点解决也好,其实都是相通的。把这些技术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生活就开始会有很多不同。有时候是严格的做个案,有时候谈话里,也会支持到别人。当然最关键的是,这种思维首先改变的是个人自己。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321天,坚持锻炼3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