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求从思维层面,提升对事情的认知。进而从战术上达成胜利。
一、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冷冷 (极客时间)
1.1 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善用峰值、终值
理解峰值、终值的概念。提升学习过程的峰值,追求学习结果的终值。要都能得到较好的正向反馈。比如峰值可以通过多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少一些复杂、难度较高的任务,避免过程的枯燥。终值可以通过一些收获,总结输出,明确自己收获了什么,避免学完了似乎了解了,过一段时间,似乎又全都忘记了。
可以适当的更换学习场所
在疲惫的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场所,或者换一下学习内容、方式。也可以适当的休息放松,缓解。
学习是一个单核CPU,不易多线程切换
不要同时进行多种类型的任务,不利于思考、回顾。
学习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要长期有耐心
学习过程属于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有耐心,不要过分追求结果,不要太过在意一时得失。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养成努力的习惯!
1.2 如何提升学习效率(伪勤奋)
不要沉迷于做简单的事情
我们真正要提升的是我们的上限值。而上限值不去触碰他就始终会停在那里,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对我们来说有挑战的事情,然后去做。
要去检测,要有总结和收获
学习完以后,要有梳理,有检测,有总结和收获。比如形成一份知识脑图,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串联讲一遍。
要学会复盘总结规律
单单有总结收获还不够,还必须从中总结一些规律,方法论。知道后续更高效的提升,以及避免重蹈覆辙。
道德许可效应
不要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反制。那会使人形成依赖。(暂未理解透彻)
1.3 如何做验证(考试思维)
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抱有某些问题,从问题角度出发去学习。学习过程中记录问题。学习后尝试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是一种输入,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输出
学完一节知识,怎么能够在面试中有较好的发挥,怎么在工作中有较好的应用。
这些在学习完成后,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来进行场景梳理。面试会问哪些问题?什么场景可以用到这个知识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建立自身的索引树,思考的过程就是创建索引的过程
当你有了上述的思考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大脑能够帮你快速的搜索到相关的知识点了。
1.4 考试发挥
得失心,当你对一件事情太过关注成败,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那么你就迷失了。
工作容量
一个人工作容量就像是CPU的高速缓存,他通常是很有限的。当你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掺杂了太多自我审视,监测的内容后,可以用于工作的容量就越来越小。就约容易出现问题。
专注
要专注与事情本身,不被过多的监测所影响。先专注后思考。忘记得失心,忘记前因后果。
1.5 提升专注力
变被动为互动(不是主动)
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互动的,这种互动是指,你要跟上"老师"的节奏,能够配合老师的输入,吸收形成自己的输出。
就像是俄罗斯方块,你不能决定积木的顺序,但是你可以调整自身,去吸收去接纳。
带着问题学习
当有了问题,你就会有一个注意力的交点。专注程度会明显提升。就好比你看侦探电影时,总是不自觉的想要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推理出谁是凶手!
可以采取一些默念的方式提升专注力
相对于互动,默念的方式可以变相的提升专注力。眼,脑,口同时参与。
专注程度不仅在于专注时长,也在于发现走神后重新专注的能力
走神了不要紧,重要的是是否可以及时收住,以及是否可以快速的再次进入专注的状态。
1.6 温故而知新
要有复习计划
学习从来就不是学一遍的事情。学完需要练习,练习之后还需要去回顾。之前就是缺少了回顾的过程。
好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包括复习计划。这样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工,更加的有效率。
1.7
要用自己的话
任何知识,初看都是晦涩难懂的,哪怕概念定义的很明确,但是那描述的文字组合起来是那么的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尝试去背诵原文,很难做到事半功倍。因为那并非是我们自身的理解,这种背诵是一种强加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其含义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转而记忆自己的话就会发现很容易就能记住。
要有取舍,记少不记多
任何新的东西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由易到难,如果一开始就深挖反而会很累,我们开始只需要记住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点,理解后在循序渐进的深入。
高效记忆
主动思考加工
主动思考是指,学之前待着问题来学,学习以后带着问题来总结回顾、复习。通俗讲就是要从问题出发,发散的看待知识。
加工是指,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忆。
索引化
前边有提到,大脑的工作空间是有限。就像是缓存,那么如果我们的缓存里边存储的数据那么势必存储不了太多的东西,这就是有些人健忘,有些人记忆力不好的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工作空间仅能存储1kb的数据,有些人用这1kb存储了一行数据。
有些人用这1kb存储了1000行数据的主键索引。
通常我们也都是基于索引来去进行记忆的,只不过有的人的索引并非最优。
比如,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小精悍。区分度很高。
如何解决拖延症
五分钟起步法
完事开头难,在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应该想着我应该先怎么样然后才能去做。比如,我先玩了这一把游戏再去做,然后在这一把玩完,你会有两个感受。输了:我不服,我没操作好,我要再来一把。赢了:可以,不过队友给力,我没发挥,不爽,再来一把。或者,发挥的太6了,趁热打铁再来一把。
因此,在你想要去做的时候,直接就去做。虽然开始会比较难,想去玩游戏。这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坚持5分钟就好了。五分钟后,你也许就已经投入进去了。假如没有,请重复上述步骤,再次告诉自己,坚持一下,五分钟就好了~
超前完成任务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于一种思维习惯,如果你处于领先地位,那么你一定想着要领先更多,而不是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比如,你一天的任务是输出,800字的文章。然后你每天可以适当的写1000字,这样5天便可以超前一天。这种会迫使你更想去完成任务。如果每次都是落后,反而会想着,反正已经落后了,再多一点也无所谓了。
代替拖延法
假如现在有两件事,一个略微让你痛苦,另一个则非常让你痛苦。那么这时候,你会更愿意去做略微让你痛苦的事情,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相对也会比较愉悦,相比于做另外一件事情,现在更像是占了不少便宜一样。
如何变得自律
自律也是另一种解决拖延的方式。
自律不意味着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但是正确的事情,也不意味着必须放弃不正确但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事情。
自律仅仅只是帮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不要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耍,更不要在玩耍的时候想着有工作还没完成。
你的很多“不自律”,并不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而是你过得太苦了,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最合理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痛苦选择法
比如每天6点起床学习,很困难。每次总是想要继续休息。
你可能觉得,起床或者不起床,这两种选择属于在痛苦与快乐之间做一个选择。或者觉悟高一些的认为是在长期的快乐与短期的快乐之间做一个选择。
而这两种选择,我们大脑通常都会让我们选择后者。继续休息他不香么?
既然这样,可以尝试去想,如果起床会很痛苦,如果不起床没有学到东西会更痛苦,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也很痛苦。那么现在就变成在两个痛苦之中做选择,那很明显,第一种痛苦会带来一些收获。第二种,通过则什么都没有!那么大脑会更倾向于选择第一种。
学会转换,宜疏不宜堵
对于学习来说,可以指定一个规则。比如一周7天,周一到周六是学习时间,周日无论如何都不能学习。将两者切割划分边界之后,你回发现,如果学习你不在周一到周六完成,那么你就完不成了。并且如果你在这个期间有拖延的想法时,也会意识到,我周日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玩耍,到时候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现在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所以划分完之后,你反而有了更好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拒绝拖延,变更自律。
自律变为他律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游戏的排行榜便是利用了这个心理。因此我们如果单纯的自律不能让自己满意的时候,可以考虑联合志同道合的他人,以一种竞争的关系互相监督,自我提醒。唤醒自己的争强好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