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为了弄清楚儒家的“格物致知”,坐在自己家后院看了七天七夜竹子,最后,没有格出竹子之理,自己倒先病倒了。从此,他放弃了”格物论“的思想,从而提出了自己“致良知”的学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来简书一年多,也阅读了一点大神们的文章,当然也看了许多普通人的文章。然后发现,还有”日更“的一群人,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体会文学的真谛,每天固定的坐在电脑前码字,坚持1000字,或是500字。这种现象多像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每天静坐在竹子前格物致知,当然这些人比王阳明要高明多了,因为他们很少只写七天就不写了。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私以为大多数日更也来源于生活,却低于生活。文学一定是对生活的提炼总结和升华,是以有至情之人,然后有至情之文,情之所至,意为所动,然后行文方才真性。如果写作只是为了那一天的千八百字,那么这样的文章和在朋友圈里每天发生活状态有何不同?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捧杀和棒杀。那么,同理——毁掉一篇好文章的最好方法就是日更和不更。中国人,一直都知道做事不能太过极端,因为盈满则溢,物极必反,这样的学问在《周易》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可是迷信于日更的一些人就是不懂,就像我的某位朋友,每天都会发自拍,却不知道自己长得并不算好看一样,最后终于被我取关了。
说起《周易》,就让我想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他们的杰作能够流传于后世绝对不是因为每天坚持千八百字所取得的,在每一个字背后,经历了多少资料的搜集、多少思考和酝酿。不过这些人,都离我们太遥远了,说个近的吧!毕飞宇,不知道大家都听过没有,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我的校友,上大学那会儿我就关注了他的博客,虽然很期待他的作品,时不时的就去他的博客看看,但我也不是每天都能一饱眼福的。所以,如果日更可以成为作家,那些作家为何又不日更呢?他们为何还要采风,还要体验生活呢?直接写不就是了!
我不知道大部分热衷于日更的作者们,有没有想过,你的70%(90%有点过分了)烂文挤占了多少服务器的空间,让这个平台把多少钱花在了租赁服务器上,而不是发给编辑或者是办几个像样的活动。毕竟,一个文学创作的平台不等同于QQ空间和网络博客,这里需要的是创作而不是记录。
而且,看到许多人文章下两位数甚至一位数的阅读量,让人深深的感觉到这里的作者要比读者多,大家都在做着成为一个作家的美梦,而忽略了自己首先是一个读者。而对于读书写作这件事而言,读书一定是写作的前提,倾听永远比倾诉重要。简书平台现在最缺的不是能写文章的人,而是一批、一大批愿意静下心来读文章的人。不要抱怨为什么首页推荐那么多鸡汤文、小黄文、致富文,之所以他们能够占领天下,登上头条,究其原因还不是我们广大读者格调不够,太容易被忽悠吗?
其实,对于日更这种行为,感觉最可怕的就是把写作本来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变成了每天的重复劳动,虽然我每天刷牙洗脸,但是每天写个一千字感觉就不太对劲了!正如王小波说,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文学本来是一件充满智慧和有趣的事情,但是当你把他固定为每天多少字,那么他也就和刷牙洗脸没太大区别了。因为那样,你的文字乡土气和肥皂味只会越来越浓!
还有一件更可怕的事就是,坚持日更的人他们已经形成了组织,部分人自称”日更族“和”无戒党“。当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有了组织和党派,那么早晚有一日他们会形成力量,左右或是掌握话语权,而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距离宗教不远了。自古以来,孔教、共**教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当然,如果是个好的教派也是不错的,但是就怕”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重演!
行文至此,虽然我说了一些日更的坏话,但是并不是我100%的反对日更,至少那些开创者的初衷是好了,只是真理经过多次的传播也是会变成谬论。并且有一点我敢肯定,在这么多日更作者里,难免有几个,也可能是大部分人会成为王阳明:没有格出竹子之理,自己倒先病倒了。但是能不能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我就不敢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