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槿之花》
时间:2023-06-23
我现在办公的楼宇是东西向并排而立的南楼与北楼组合而成的,各有南北朝向,南北楼之间在3楼有长长宽宽的过道。今年3月间,我从北楼的北边搬到了南楼的南边,朝向变了,面积也增加了一倍。
坐在办公室久了,就时不时起身临窗仰视或俯瞰与另一栋楼之间的花草树木。
上周就发现楼下靠对面楼宇一侧有低矮的树木开着粉红色的花朵,极为艳丽。由于居高临下,要考究具体情况勉为其难,还得下楼近距离凝视。
说实话,自搬到这里办公后,竟然还没有在临窗的楼下走一走、瞧一瞧。一直想近距离看看这些似乎凭空出现的花儿,却一直候不到可以悠闲自在下楼遛弯的机会。
6月19日,在下班的当口,我决计拐个弯,到那里去瞅一瞅。
不看则已,一看发现别有洞天。原来楼下开着同样花儿的不止那一棵树,就在我办公楼下一侧,竟然还有七八棵。而在楼宇的一头,还有五六棵。
长在楼下,竟然一无所知,还真是蹊跷。后来一想,可能与我办公室的三扇玻璃窗不是那种可以左右开合的,而是上下打开与闭合,而打开的高度有限,头不能探出窗外有关,也与我几乎极少走隔壁那个通道有关。
开着花儿的是木槿。木槿究竟是灌木还是乔木,也许存在争议。许多人说它是灌木,但木槿可以很高大。
那天去看木槿开花,因为之前连下了几天的雨,19日甚至是大到暴雨,虽然木槿枝条上仍然有花,但地面上也有更多的落花。如此一看,岂不可惜?不要急,因为木槿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朝开暮落”,在整个花期日复一日,所以称为“朝开暮落花”或“日及”。我去看的时候是下午5点左右,接近傍晚,即使没有下雨,木槿花在晚上也是会掉落的。
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木槿花是朝开暮落,有一种叫雨树的,还会早晨开放、晚上闭合。
木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和花均为钟形,外面也有纤毛和星状长柔毛。其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亦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应该说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可惜楼下的木槿花色彩相对比较单一。
有人慨叹木槿“可怜荣落在朝昏”,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角度看,木槿花朝开暮落,其每一次的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的开放。而且,每一天带给人们的都是新鲜感。木槿花之朝开暮落,就如同旭日东升到日薄西山,每天一个轮转,然后日复一日,持续不断输送着能量;也如同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正是这春夏秋冬的有序轮转,才造就了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和各种生命的生生不息。
据说木槿花的花期是7-10月,那么,楼下木槿花6月中旬就开始绽放算是早生了。花期如此绵长,堪比紫薇,横跨夏秋,形成旷日持久的“百日红”(紫色、白色的例外),那可真是百看不厌了。
(拍摄于2023年6月19日)
2、《红秋葵》
时间:2023-07-17
在赣南那个特色小镇逗留的十天中,光顾过一个菜园子,偶然中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田园里生长的秋葵和盛开着的秋葵花(见图3-4),黄色的秋葵花如此清雅,在那个燥热的下午似乎带来了一丝丝的清凉。
严格意义上说,7月6日所见到的那个秋葵,准确的说法就是“绿秋葵”。冠以一个限定词,那是因为除了绿秋葵,还有红秋葵。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短短的一周——仅仅六天,甚至不到六天——就分别在赣南和上海见到了并非厨房或餐桌上的,而是田野里生长的绿秋葵和红秋葵,并亲眼目睹了它们分别开着黄色和红色花儿的的模样。7月13日上午,我在理发后去超市买香烟的途中,在马路边的花丛中就见到了有近两米高的红秋葵,首先注意到的是红色的花儿,然后才是其直立向上的植株。
要么近六十年不见,要么在六天中看一个遍,这算不算一种不期而遇后的喜从天降?
绿秋葵与红秋葵凭肉眼就可以清楚区分。看什么?就看它们的花色。红秋葵花形大,花瓣上部为黄色,基部为紫红色。事实上,红秋葵在花苞时期就是紫红色,所结的果实也是紫红色。而绿秋葵的花朵是黄色的,因此也有人称它为“黄秋葵”。比较而言,红秋葵的颜色更加鲜艳、漂亮,所以,它不仅是可以食用的植物,还是观赏植物。
无论绿秋葵还是红秋葵,都是可以用来吃的。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是绿秋葵,但其价值比不过红秋葵。说到食用价值,红秋葵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以及可溶性纤维和多糖类化合物,对于保护皮肤、肠胃和肝脏的功效更明显,而且,无论是嫩果、叶、芽还是花都可以食用。此外,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高于一般蔬菜和水果,对青壮年、运动员消除疲劳、迅速恢复体力的作用极大。至于食用方法,可以凉拌、做汤、单炒,或与青椒、鸡蛋、肉类等一起烹调,可谓多种多样。
凭借肉眼还可以观察到的区分红秋葵与绿秋葵的另外一个点,就是看植株的高度。作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的红秋葵,高可达一丈。在我们平时见到的绿秋葵,似乎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隐性的一个区别,就是红秋葵中抗氧化物的含量很高,特别是花青素的含量很高,而绿秋葵却并不含有花青素。
如此一比较,就可以发现红秋葵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都比绿秋葵高。
绿秋葵很常见,但红秋葵不多见。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红秋葵,据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既然大江南北都能够生长,今后红秋葵上更多市民餐桌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图1-2拍摄于2023年7月13日,图3-4拍摄于2023年7月6日)
3、《染病的三棵香樟树还没有康复》
时间:2023-07-22
7月17日7:30左右,湛蓝的天空中偶有几团白云,日最高气温只有32度,又正值早晨,不见早些天的燥热。
我在南北向小河浜一侧的食堂吃罢早饭去办公室,习惯于走曲径,穿树林,踩草坪,一路上要过三条马路。在曲径与第一条马路相交处,有几棵非常粗壮的香樟树。
这些粗壮的香樟树,大概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它们需要多少年的阳光雨露才会长成如此伟岸的模样?
但是,其中有3棵香樟树至少在两年前就如同进了ICU,显得气息奄奄。有关部门早早就在每棵树的四周不同方位搭建了金属支架,大约是为了防止它们倾覆。这次经过这里,发现在这些病树的树干上又包裹了一层不知为何物的东西,并加上一层绿色的布。看到这种情况,不禁心头一紧,难道这3棵香樟树到了生命垂危的程度?
凝神近看,它们并非千疮百孔的朽木,也不见树皮、树干有什么异样,而且树枝上也清晰可见那一片片绿叶。
然而,和毗邻的其他枝繁叶茂、宛如华盖的香樟树相比,它们就像脱毛的鸡,不再充满活力。毫无疑问,这3棵香樟树属于“病树”。
问题在于,它们的病因是什么?何以至少两年的拯救没有让它们绿意盎然?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众所周知,香樟树的生长非常缓慢,长得如此粗壮,应该是年长月久了。承受了许多年的日月精华才有的那种粗壮树干和曾经也是冠盖云集的景象到如今却是危在旦夕,至少两年的精心呵护,也没有让它们重振雄风,着实令人焦心。
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福寿绵长,人类都应予以尊重,包括这几棵香樟树。祈祷!
(拍摄于2023年7月17日)
4、《楚楚动人的沿阶草》
时间:2023-08-01
走马观花,大体是需要仰视的被注意值高于需要俯视的,成片成林的被注意值高于稀疏乃至独立成株的,栖息于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的被注意值高于置身于荒郊野外的。
综合这三个因素,沿阶草或许就是被注意值均不占优势的一种草本植物。
沿阶草是植株矮小、根茎纤细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经常生长在台阶下的空隙处,被人冠以“沿阶草”。理论上,因沿阶草长势强劲,可成片种植于风景区充当地被植物,但很少有人这样做。因此,它更多的还是生长在屋檐下、曲径侧、树荫下、水沟旁,而且基本上是点缀性的存在。在人们行走大多目不斜视或直视前方的情况下,这种低矮又不成片的沿阶草也就成为人们视若无睹的对象。
沿阶草的叶色终年常绿,花亭直挺,花色淡雅。每年6-8月开花的沿阶草,花常生于苞片腋内,苞片呈线形或披针形,稍黄色,半透明,而花被片呈卵状披针形,白色或稍带紫色,整体呈紫色的并不多见。正因为紫色象征着高雅,高不过膝的沿阶草还不是可以随意漠视的。
7月25日早晨,去单位小河浜中的夏雨岛凭栏观荷,上小桥折入曲径,在一棵列为上海市二级保护的百年短叶罗汉松一侧,就发现了一圈沿阶草。据说沿阶草喜欢阴湿环境,忌阳光暴晒,也耐寒,藏身在四枝开展的罗汉松下,倒是相得益彰。
罗汉松寿比南山,而终年常绿的沿阶草的花语就是“不老”、“不死”,二者比邻而居,也算是绝配。
扫视沿阶草,远看,其貌不扬,并不显山露水;近观,楚楚动人,恰似天女下凡。
(拍摄于2023年7月25日)
5、《几种蓝紫色花》
时间:2023-08-03
温度不高,但不意味着不会中暑。
昨天早晨六点到八点,转了一大圈,走了七八千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食堂的那大半碗稀饭,就再没有喝水。太阳出来后的直射,额头上冒出不少汗,甚至迷离了双眼,到家依然是大汗淋漓。
临近傍晚,中暑的感觉就出来了,头晕目眩,虚汗不止。我只好关了电脑,放下手机,躺在阳台的竹椅上。
微风习习,睡得挺沉,一觉就到了晚上十点。没心思日更了,就把昨天早晨散步过程中随手拍下的开着紫色花儿或虽然是蓝色但近似紫色的几种花儿分享给大家。
它们的名字分别是:蓝色鼠尾草、蓝花丹、蓝花草、紫藤、紫娇花、香彩雀、紫薇花。
其中蓝花草、紫藤和紫薇花我们之前多次提过。蓝花草的特点是朝开暮落,在阳光明媚的早晨,花儿正艳。二度绽放的紫藤到了谢幕的当口,本来是一串串的花儿已经脱落了约一半。河边开着紫色花儿都紫薇也是热闹非凡。
蓝花丹偶尔瞥见,它本来藏在其他花草硕大的叶片下,我只能俯身侧拍才看到了它的全貌。乍一看,紫娇花的花色、形态颇似百子莲,其实不然,主要在于植株高度、花盘大小、花蕊数量迥然不同。至于蓝色鼠尾草和香彩雀,都是纯粹的草本植物,而且是应季的观赏性草本植物,通常是园林工人在专门打理。
(拍摄于2023年8月2日)
6、《小镇里的大青、厚果涯豆藤与百日菊》
时间:2023-07-13
7月9日在赣南的这个特色小镇吃罢晚饭,已是七点左右,但是天色依然明亮,考虑到白天基本上窝在空调间里,还没有怎么流过汗,就想在附近的山上看看落日余晖,顺便出出汗,以利于身体健康。
夕阳西下,躲藏在山峦背后的落日余晖自然很美,如果有飘忽而过的团团白云,就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暂且不说蓝天白云、夕阳斜照,而说一说登山过程中偶然瞥见的几种花草树木。
最先看到的是百日菊(见图7-9),它们生长在荷塘边的道路一侧,山上向阳的低矮斜坡处也有。这种路边小花常常被人为忽略,但真要俯身低头凝视,它们也是别有风味的。先是看到百日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组合在一起,可谓姹紫嫣红。再看它的茎,是直立的,都是笔挺向上。花儿鲜艳,五颜六色,其中舌状花深红、玫瑰、紫堇或白色,而管状花则是黄色或橙色。我很好奇在这炎炎夏日,作为一般的草本植物如何存活,回来一查,原来它的根系比较广而深,如同沙漠地带的胡杨树那般,依靠根系的不断下沉以吸收水分。
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早晚都35度朝上的阳光虽然火辣辣的,但在茂密的林中却难以直射进来,要比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要舒服一些,也使我有闲情逸致查看两旁的树木。
走着走着,陡然间看见满目苍翠中的一抹红,不禁吸引了我的目光。丰厚的叶片上方,呈现出一片红,伞房状的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边上还有如韭黄般鲜嫩的芽,也有少量白色的花冠,但总体上在开花之际是红色。它们是——大青(见图1-2)!
再走几步,发现藤蔓笔挺向上的厚果崖豆藤(见图3-4)。这是藤本植物,属于豆科,我猜想既然叫“崖豆藤”,可能与生长在山崖有关,是否真如此,还得查证。之所以看到厚果崖豆藤比较新奇,不在于其褐色的嫩枝和黑色的老枝,不在于其羽状复叶、托叶、小叶和无小托叶,,不在于花序、苞片、花萼,而在于其藤。但见数根特别是其中的两根藤在没有其他物体依托的情况下腾空而起,就这样自然地向上伸展,边上甚至没有绿叶的衬托,高高挂起,一枝独秀。
半山腰上的几棵羊蹄甲也是豆科属乔木或直立灌木植物,树皮比较厚,近乎于光滑,呈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之叶,稍硬纸质,近乎于圆形。它的花期不是现在,而是在秋天,也就是属于“秋花”系列了,届时开放后,花型比较大,花瓣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带有芳香。不过,现在的羊蹄甲在总体上是绿色的情况下,也有部分叶片是红色,从而为夏天增添了色彩。
(拍摄于202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