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看了两个姑娘在北京生活的样子,突然对自己好失望,好失望。失望自己渐渐忘记了初衷,也失望自己不够努力却还抱怨没有机会。一个高举自由的人,如今却在寻求体制内的安稳,说来真是对理想的讽刺。
三月,一张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照出现在我的朋友圈,一直以来北影对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也曾幻想着有天能够踏进这扇大门,去学习喜欢的课程,但也只是想想。与其说自己妄自菲薄,倒不如承认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安逸,不敢去为了梦想拼命。我们坐在二三线城市高谈阔论着梦想,将自己的现状归罪于命运的不公,那些敢闯敢拼的人早已经坐上了北上的列车。
是的,毕业后那个去北影进修的同学没有跟大多数人一样回到小城找体面的工作,而是留在北京做一名自由编剧。在一线的出租屋里,每天坚持创作,故事被很多人喜欢,这种快乐和满足大概是那些收集资料、整理档案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现在的她已经有了第一部签约小说,写了76篇文章,十八万字的创作。然而就在六月,我们还拍了同一张毕业照。
昨晚,看到了一篇关于学校图书馆爷爷离世的文章,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起自己现在很幸运在北京从事着媒体工作。虽然不认识她,但我还是去微博搜了关于她的消息。我想看看这个从三线二流学校走出去的姑娘现在的样子。
跟所有高考不佳的同学一样,她来到了一所“疗养院”,虽然不乏奋战在图书馆的同学,但大部分人还是安于现状。在这里,有人瞧不上你的梦想,有人不理解你的努力,甚至绝大多数人觉得你就是在痴人说梦。在她们眼里,二流大学的人只配像现在这样过低配的人生,更别谈什么理想。
但她就是不认命,在所有人都觉得她不可能的时候,她偏要不可能而为之。考研成了是所有二流学校学子的唯一出路,即便这条路并不好走。中国传媒大学,当我看到她考入的学校之后,觉得人生真的很戏剧。我也曾把中传当成自己理想的院校,也兴致勃勃地说要上中传,要去北京,可看着堆积如山的专业书摆在面前,我退缩了。这是一条即使拼了命走也不一定走得通的路,害怕承担风险,没有冒险精神的人注定被打回原形。我想,比起她,我少的是吃苦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念,也许还夹杂对梦想的不够坚定。
如今的校友,现在已是北京某公司的一名编辑,运营着多个微信公号。打上她的名字,铺面而来的都是她写的文章。不能说每一篇我都看过去了,但至少看过的每篇都是我望尘莫及的。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发生质的改变,或大放异彩,或平庸无为。
她们也曾与我一样,是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人,我们走过同样的路,有过同样的梦想。可现在,她们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而我的梦却布满了灰尘。我佩服她们的孤勇,也为现在的自己感到羞愧。
我们总说,父母要求我们稳定踏实,朋友觉得自己好高骛远,亲戚邻里认为只有体制内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只能委屈求全。可事实上,只有自己知道,倘若真的渴望,谁又能成为你追梦路上的绊脚石呢?
梦想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偶尔想起拿来谈论的乌托邦,还是一定要去追寻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