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观后感是在我看我这部电影大概半年左右,最近小组里组织大家又看了一遍,我没有参与,不过事后我做了分享讨论。我只能回忆起大概的剧情,我也没有看什么影评,那实在没什么意思。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时,确实是很有触动。我之前对印度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对那样一个背景下的故事感受深刻。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那位父亲太伟大了。想到个人,为了有尊严的活着,我们必须靠自己,必须付诸一生去奋斗。
选择
我们生活的今天选择太多了,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没有选择,我们好像在狗熊掰棒子一样寻找最好的。而影片中的印度女孩不同,她们几乎没有选择,普遍的结局是十几岁就嫁人了,而对于是摔跤冠军的父亲来说,这项体育无疑是女儿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所以不管是女儿的无知的反抗还是旁人的反对的鄙视,他毅然决然的坚守着这个梦想。我自己做事也有一个原则,若那事是对的(不要说没有所谓的对于,我所说的是相对而言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去做,牢牢抓住不放,不管别人怎么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些对的事,大部分人虽然表面上说知道这个道理,可实际上他们的实际行动却恰恰相反。还有一点是我从影片的反面想到的,影片中的两姐妹是被动做出的选择(可能她们不懂事,可能后面心态有所变化),虽然最终的成就很好。但是我觉得任何事你必须要主动选择,因为我们身边被动选择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千万不要困在永痕的当下。
人生导师
我说过主人公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也是那两个孩子的人生导师。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如果人生中能够很早的遇到一个伯乐(老师、教练)一样的人真是的一笔难得的财富。我从一年前开始明白这个道理,我很少遇到能给我指导的人,全靠自己摸索,我也知道这与我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终这也逼迫我成为一个学会思考的人。我的第一届人生导师应该是我的父母,虽然(她)他们文化程度极低,但是他们为我提供的环境和他们的一言一行确实对我起了巨大的影响。不管好坏我始终是我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因为他(她)们给了我一个开始,不管是在起跑线前面还是后面,那只是一个开始。
我的第二届人生导师是书籍和电影,每个人都知道读书有益,但实际上爱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呢?我自己并不是爱读书的人,但是书确实改变了我。我大概从初中开始读课外书,读的不多,两只手我估计能数过来,那个时候读书纯属为了看眼界,从来没有仔细思考和总结过。后来高中我喜欢上了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占据80%,动画最爱宫崎骏系列。电影虽然大部分都是理想主义的,但是确实对我的思想和观念有了很大的冲击。
我的第三届人生导师是现在和未来的一些牛人,我来到大学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从每个人身上确实能看到我所不足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的感觉到自己需要找到更厉害的人。我很幸运,互联网实现了我的这个梦想。我遇到了能够帮助我进步的人,给了我很多启发,毫不夸张的说他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我们没有见面、也没有聊天,但是我向他的朋友一样了解他,我把他当做我的榜样。我不说此人是谁,这样的人其实每个人都能遇到,关键是你自己要是一个愿意接纳的人。
我的第四届导师我觉得应该是我自己,一切的东西最终都要落到自己身上。大部分时候都是要靠自己,你必须强大起来,不停地进步,成为你自己的主人。非自己真正领会和践行的道理其实只是一些充斥在思想中的空壳而已,所以不要忘了路始终还是要自己走。
有些人评价这部影片的各个方面的不足,其实我并不排斥。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见解,其实最终说的已经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了。影片给人很多感悟,但是我觉得拿自己能拿的就够了,不求多,一两点就够了。其实你要是真的想感悟什么,你的每一天,你的周围其实就是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