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书《给未来的记忆》到了,还挺欣喜的。因为很久没有再版,购买的过程一波三折,不断的被取消订单。其实还是有一些网店在售卖,但是溢价比较严重,心里觉得不值当。太便宜的影印版又担心读起来的感受太差。
纠结的另一个点是,作者的另一本书《孩子的心事》早早就到货了,但是我迟迟不肯打开,因为就想等这一本他的回忆录。想先熟悉他,再来理解他。
这么一通纠结后,当收到这本售价只有8元,书皮斑驳但内页完整、印刷清晰的书时,我有点小激动。你终于来了。
作者何合隼雄,这个sun字还是我百度之后才认得的。可见我对他有多么陌生。翻开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实在太好读了。
好读是因为它的字真的超级大,每个小章节,只有1-2页,最多不超过3页;好读是因为这是他的回忆录,读它就像在看一个纪录片,摄像头随着时间慢慢推进着,任何一点点小的变动,它都解释的清晰明了,不需要你退回去反刍咀嚼;好读是因为它让我有了写自己的冲动,写下的每个小片段都是“给未来的记忆”,多么值得;好读更是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写的如此“平易近人”,不用华丽的辞藻,看的人舒服也是一种满足。
书开篇写的是他弟弟的葬礼,发生在作者5岁左右的时候。“据说,弟弟去世要抬棺出去的时候,我大哭着拦着棺材不让出门:’不能扔了他,不能扔了他.....’这件事后来妈妈说了很多遍,听得多了觉得是有记忆的,其实我自己并不记得。只是老听母亲说,也就觉得好像是干了这么件事儿。这对我来说是绝对非常重要的回忆”。
想起来我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回忆。根据大人的说法我当时不到2岁,所以到底是我真的记得,还是因为大人说多了,才变成了我的记忆,无从知道了。
我的爷爷是村里少有的先生,大概是因为爷爷祖上是地主,家里留了好多古书,或是因为爷爷自己本就是个好学的人,总之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远近闻名。
可是乡下哪有那么多需要书法字画的“市场”呀,于是他换了个维度,开始在各家的白事上给乡亲们写挽联。那些个写尽了往生人生平的挽联,那些个经过爷爷“平平仄仄”深思熟虑过的挽联,那些个拓印了金龙银凤的挽联,最终都在一场场法事中燃成了灰烬,像极了我爷爷的生平。
很小的时候,爸爸常年在东三省打工,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照顾我。妈妈做农活的时候就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里。据我自己推断,那时候我应该不到2岁。每次爷爷和村里几位稍有学识的爷叔们开会商量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被放置在一个洗脚盆里,放在爷爷家的堂屋中间。我甚至想象着当时是盛夏,我只穿了一个肚兜兜。但凡我学步早一点,区区一个洗脚盆哪里能够限制我的探索。
我没有办法区分这是不是我的回忆,我有时候会给它“添油加醋”一番。比如我会不小心爬出洗脚盆,想要探索更多的地方;比如我非常专注地倾听各位爷爷们聊国家大事,聊村里的芝麻绿豆;更比如我为了能让妈妈安心做农活,故意讨好来逗笑我的长辈们....
每每想起童年,这段“记忆”都会跳出来,好像它就是我懵懂的开端。它在我一生的记忆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