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019年9月23日,刚读完了《围城》,在高中时期也读过一点,但当时兴致不多,只读一些就没有在读了,现在也不过是重新拾起罢了。以前总觉得课外读物,就以消磨时光为目的去读就好了,然而后来发现,这样读完一本书,除了让你知道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之外,其他的你似乎什么也不知道了,每一次读书都要明白自己该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读。《围城》开篇先描写风景,不直接写人物,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太阳依旧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其中文章中的一些描写,让人感到什么生趣——这船,倚仗人的机巧,在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得行着,每分钟把玷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围城》全篇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来展开,从他留洋归来开始,讲述他在国内为工作、为爱情、为婚姻辗转几个地方,他整个人志高才疏,又十分好面子,常常夸大一些事情。他的生活像是当时时代一些人的缩影,让人感受到无比的真实。<这些人是社会中迷惘、落寞、卑琐的病态知识分子,揭示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国难家愁中的动摇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说的主题以暴露否定病态社会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结婚好比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者在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时,也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之处,无不是“围城”——上海滩各式知识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内地小镇和乡村的丑恶闭塞,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构成了一座座围城,不仅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样: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的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方鸿渐的自身精神领域也妨碍和束缚了他冲出围城的信心和勇气。方鸿渐自身性格和顺,看出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聪明而内心懦弱。>从他的爱情、他的工作、他的婚姻来看,每一个都像是一座围城,没有爱情,却又想要爱情,有了爱情,却又厌恶爱情。《围城》中有很多关于对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又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我们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事情的发展总是与我们想象的背道而驰。而这样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