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细节。父母表达出爱孩子的心意,孩子自然能体贴到这份心意。下面是两个很小的案例,心理咨询是个细腻的活,再敏感的心思都有解决的方法。
上初中的儿子不去上学,也没生什么病,于是父亲买回“拒绝上学症”这类书来读,父亲觉得需要学习,实际上却没有改变儿子。不久,儿子要求父亲买这买那,父亲硬撑着给他买回来,儿子也并没有因此上学。
父亲最终忍无可忍,把儿子叫过来坐在对面,问他:“你知道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然后给他看工资明细,并逐一讲解工资多少、津贴多少、扣掉税和其他以后拿多少。儿子表现出强烈关心,说:“我本以为咱家有很多钱。”
这件事成了儿子上学的重要转机,面对人之生存不易,儿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并决定自己也要付出努力。而父亲,在这件事上学习到不是书本的知识,而是父亲的责任,少年长大成人的艰难,生存在现代社会必须的,按照自己方式生存的基本态度。知识的学习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在这样的实验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妈妈不喜欢孩子:
在我们的认知中妈妈们应该都喜欢自己的孩子,然而在实际中,虽然有的妈妈在尽着妈妈的义务,却无法在心底里喜欢孩子。这对于妈妈来说是个困扰,越焦虑想采取措施,往往会处理不好。比如,有的妈妈和三个孩子中的两个较小的相处很好,和老大相处不好,这时母亲就会产生自责,或许认为自己作为母亲失职好,于是更加纵容,溺爱孩子,但是太刻意了又会将问题扩大化。
如果孩子出生时一切正常,母亲就会疼爱孩子,而婴儿的笑脸也会唤起妈妈的怜爱之情,如果感情通过妈妈和婴儿之间相互作用自然流动的话,自然一切顺畅。可是,一旦有什么因素抑制了这种感情流动,就形成了心结。哪怕心里想要疼爱或是被疼爱,作为存在整体的自己也无法参与进来。
有的妈妈在咨询中,通过交谈的共鸣,隔阂消失,情感得到改善。我只是想说,这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就此认为妈妈不好。一个隔阂消失,又会发现新的隔阂,等这个消失了又会有其他的隔阂,这是正常的人的变化,也是成长或成熟的过程。。
无法喜欢孩子的母亲不必过于自责,焦虑,应该认识到人会随着成熟而变得麻烦,只是把自己交给正常的情感流动,有时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