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现“简书”这个写作平台,是在2014年,那年九月,突然心血来潮,想写点东西,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时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过文章了,初中高中时锻炼出来的三段论写作方式,是为了高考而准备,显然不适合用来写生活感悟之类的文章。我的文笔很一直都很差,朴素得像一杯白开水,自然也写不出优美的散文。于是,在简书上写第一篇文章时,憋了半天,也没挤出几个字。那时方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散文写不了,就写记叙文吧,我这样安慰自己。等文章写完,读了一遍,发现写的就是一篇流水账,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笔,但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成语用于形容我当时的写作状态,再也合适不过了。起初我还打算坚持写作100天,看看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改变。可惜,在写了几篇文章后,就没有坚持下去了。整个2015年,我都没有写过一篇文章。
2016年五月份,我在京东买了一本书——蔡崇达的《皮囊》,看完后深受感动。虽然这本书没有浮夸的文笔,但每个小故事都是那么的感人,而那些小故事,我身边也曾发生过,我也曾想过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是自己一直处于想象的阶段,而蔡崇达已经把它们写出来了。
于是,在看完《皮囊》后,我决定把身边熟悉的人写一下,略经思考,就拿小强开刀了。那个星期,我把大学关系最好的几个同学都写了一遍,汇集成一个文集,叫《基友列传》。虽然文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的,但看起来还是比以前的文章好多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在写完《基友列传》后,又放弃了写作。虽然那时经常去深圳书城看书,但总是提不起写作的欲望,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文笔太差了吧。
直到上周,才重拾写作的兴趣,只是,感觉写作水平比以前更差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周写两篇练笔(日记),第一次交练笔,我写了六篇,其中有一篇是模仿作文书的,那篇文章语文老师看过后,在后面写了一句评语:抄袭与模仿不同。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去模仿别人的文章了。
初二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清明,在爷爷的坟前》,语文老师读了,觉得写得很感人,帮我修改一番,让我去投稿。当时投给了《湛江日报》,可惜没有下文。
这么多年过去,我再也写不出这种感人的文章。或许,是我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善于观察生活吧。所谓“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30年来我所经历的人或事,足够我写一本厚厚的书了。而我今天拿起笔来,还是不知该写些什么。
多年前读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读着读着眼睛就湿润了,或许,这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