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序言
许多人都说黑塞的《悉达多》是人生必读的书目之一,我却觉得这书不适合很多人读。
书写的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用一生去寻找真我的故事,里面充满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迷茫、困惑和痛苦,能不能读懂这些内容,很多时候取决于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经历过就读得懂,没经历过,就不容易读懂。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幸福程度。
从第一个字开始就读不懂的人,你很幸福,而且没有必要读这本书,更不用逼着自己去读。
从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结束,完全能读懂的人,不出意外,你大概有过跟悉达多类似的心路历程,曾经遭受过精神上的困顿和痛苦,不过现在应该已经通透了,算是苦尽甜来,当下也很幸福。
最怕的就是第三种人,能读懂前面的困惑和痛苦,却读不懂后面的彻悟和圆满,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你正确确实实地处在精神的迷茫和痛苦中,而且还没有找到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那么这本书就值得你一遍又一遍去品读去领悟,因为它能切切实实帮助你走出迷茫。
接下来我会根据书的内容,把悉达多的心路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
婆罗门阶段,
沙门阶段,
领悟佛陀法义阶段,
体悟凡尘俗世阶段,
爱中迷失阶段,
大圆满阶段。
我会先向你展示悉达多求道过程中每个阶段遇到的困境,然后告诉你他在这个阶段所找到的解决方法或者领悟的生命真谛,你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与悉达多共鸣。
好了,进入正题。
2.婆罗门阶段
这本小说的社会背景是佛陀时代的南亚,佛陀的生卒年有争议,大体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这个范围里,相当于咱们中国春秋时代的中后期,跟老子孔子的时代相差不远。
如大家所知,古印度存在种姓制度,这个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连等级都入不了的“贱民”阶层。
这制度好吗?当然不好!但是如果你出生就是婆罗门,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悉达多就是如此,他是婆罗门之子,长得还好看,人人都喜欢。这么一个天之骄子,痛苦、迷茫这些词语似乎都应该与他无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衣食无忧,正是因为日常所做的事情就是献祭、打坐和冥想,悉达多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相应的,自然也更容易因为思考而产生对生命的质疑。
这也就是悉达多求道历程的第一个阶段:婆罗门阶段。
这个时候悉达多已经从父亲和其他智者那里学到了大部分婆罗门的知识,但他仍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
他无法找到阿特曼。
“阿特曼”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哲学概念,是“我”的意思,指的是内在的个体灵魂;而“梵”则是外在的世界本原或者宇宙灵魂。
“阿特曼”与“梵”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一旦找到阿特曼,就能让内在的个体灵魂与外在的宇宙灵魂达到统一,也就是“梵我一如”的境界。
这有点类似咱们中国哲学里边“天人合一”的那种感觉。
在悉达多看来,只有拥有自己的阿特曼才是正途,其他一切都是误入歧途,而他当时的生活就是在误入歧途。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阶段悉达多的困境是:
婆罗门的生活和知识,无法为他指明通往阿特曼的路。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
他决定放弃身份地位和财富,成为沙门,通过苦修去寻找一条通往阿特曼的路。
3.沙门阶段
这样呢,我们就来到了悉达多求道历程的第二个阶段:沙门阶段。
沙门是梵语音译,是出家修行者的总称。沙门修行的方式包括瑜伽、禅定、斋戒等等。
然而三年的苦修,悉达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找到那条路,反倒是明白了,所谓禅定和斋戒不过是逃避罢了,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
而要麻醉自己的话,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啊,喝上几杯米酒或者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做到了。那么,他苦修的意义是什么呢?
悉达多再次陷入了困境:
他发现苦修只不过是让他学会了一些欺骗自己的把戏而已,他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通往阿特曼的路,那才是真正的“道中之道”。
这个时候呢,他就已经知道自己会离开,但是要去哪里要做什么还没有头绪。
与此同时,佛陀乔达摩的事迹传开了,人人都说佛陀证悟了涅槃、摆脱了轮回,是一位真正修行圆满的世尊。
所以,在同修乔文达的提议下,悉达多决定:
放弃苦修,去聆听佛陀法义。
4.领悟佛陀法义
接下来就是悉达多求道历程的第三个阶段:领悟佛陀法义。
照书里写的,悉达多聆听的佛陀法义是四圣谛。
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就是苦集灭道。苦谛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是苦,集谛指出了苦产生的种种原因,灭谛是要以断灭所有痛苦为目标,道谛就是断灭所有的痛苦种种方法。
这是一整套帮助世人断灭一切苦难的佛教理论。
就法义来说,非常完善,与悉达多一起的乔文达立马就被折服了,所以选择留下来,跟随佛陀修行。
可是悉达多却有了新的困惑,佛陀宣讲的法义只是觉悟之后的“结果”,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佛陀似乎没有讲。
悉达多知道自己还要继续自己的求道之路,不是寻找比佛陀更好的法义,而是摆脱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圣贤的法义,独自去找到那条通往阿特曼的路。
阿特曼的本意就是“我”,可是悉达多在求道的路上却一直害怕自己、逃避自己、压抑自己,他忽然明白,他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他自己,也就是“自我”。
自我永恒存在,然而他却始终想通过思想去触摸到它,这反倒使自我从来没有进入他的视线,从来没有被他真正地发现。
法义无法让他找到自我,而他又不让“自我”去经历、去体验,那他又如何证道呢?
于是,他就明白了:
佛陀的法义并不是最宝贵的东西,佛陀成道以前的经历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而这恰恰才是他现在最应该去经历的东西。
遵从内心,不刻意回避,他决定:
前往城市,体验百态人生。
5.体悟凡尘俗世
好了,到悉达多求道历程的第四个阶段了:体悟凡尘俗世。
在俗世里,悉达多是成功的。他跟着妓女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跟着商人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变成了大富翁。
他还喜欢上了赌博,输了赚,赚了输,在世间的繁华里沉沦。
他告诫过自己,这一切都不过是游戏,然而他还是沉迷在了这个游戏里,沉迷在色欲、财富、权利和享乐中。
渐渐地,他从一个思想者变成了世俗之人。
一个人如果真的悟道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十有八九会被酒肉的美味带偏了路。
显然,悉达多就发现自己走偏了路。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感到非常惊恐,他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他希望自己能从享乐、恶习和失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想到了死亡,他想要终结一切。
他来到河边,这是他当年决定融入凡尘俗世的地方,没想到多年以后,又成了他决定离开凡尘俗世的地方。
就在他要坠河了结自己的时候,心底传来一个声音,是那个代表圆满的唵。
他突然意识到:
经历过什么并不重要,经历本身才最重要。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也是我的经历,我是我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这才是完整的我。
旧的悉达多死去了,新的悉达多诞生了:
他留在了河边,与船夫瓦酥迪瓦一起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6.爱中迷失
如果不是突然冒出来一个儿子,悉达多一定以为自己达到了圆满的境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还没有真正经受过“爱的考验”。
悉达多的旧情人迦摩罗前去朝圣时被毒蛇咬伤,恰好被悉达多所救,不过最终还是不幸离世了,只留下了她的孩子跟悉达多一起生活。
而这个孩子其实就是悉达多的儿子,只是他到现在才知道罢了。
悉达多自始至终没有爱过任何人,但是他爱他的儿子,这是上天给他的礼物。
这以后他便有了牵绊,也就有了痛苦。
这让他来到了求道历程的第五个阶段:爱中迷失。
他的儿子被迦摩罗宠坏了,自小生活优渥,不喜欢悉达多这个突然出现的父亲,更不喜欢摆渡人清汤寡水的生活。
两人的矛盾日渐尖锐,最终以儿子逃离了悉达多的世界而告终。
悉达多在爱中迷失,因为爱,而成为愚人。
他有了新的困境:
他爱儿子,却无法获得儿子的爱。他感到虚无,看不到快乐,也没有目标。
他忍受不了对儿子的思念,悄悄地跑去看儿子,却听到了河水对他的嘲笑。
很多年前,他放弃一切成为沙门的时候,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父亲的,如今儿子所做的,不过就是他当年的另一个翻版罢了。
悉达多找船夫瓦酥迪瓦倾吐自己的苦楚。
瓦酥迪瓦提醒悉达多,说他只听到了河水的笑声,却没有听到全部的声音。
悉达多专注于倾听河水时,那一刻,父亲、儿子、迦摩罗、乔文达,所有一切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的形象全部交汇在了河水里,与此同时,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成千上万种声音也加入了进来,这些声音渐渐混为一体。
这才是河水全部的声音。
当悉达多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而是倾听一切时,所有声音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也就是圆满。
这一刻,他终于找到了内在的阿特曼。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他认知了完满,顺流而行,融入统一,达到了梵我一如的境界。
7.大圆满
到这里,悉达多已经圆满,不过读者还是没有领悟到所谓的圆满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一个契机充分的展示出来,而这个契机就是乔文达的再次出现。
乔文达在舍卫城跟悉达多分别以后,又相遇过两次。这两次相遇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悉达多几乎一眼就认出了乔文达,而乔文达却没能认出悉达多。
是悉达多眼力好,而乔文达脸盲吗?
显然不是。
这里其实有个挺明显的隐喻。
那就是,在求道之路上,乔文达自始至终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成长,但是悉达多却一直都在成长和变化。
以悉达多的视角去看乔文达,这个乔文达还是之前的乔文达,自然一眼就能认出;而以乔文达的视角去看悉达多,眼前的悉达多却早就不是之前的悉达多了。
舍卫城分别以后,两人第一次相遇是悉达多坠河求死的那一次,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次以后,旧的悉达多死去了,新的悉达多诞生了。乔文达见到的就是新的悉达多,而不是原本的悉达多,所以他没有认出来。
第二次相遇就是书里最后一章了,这时候的悉达多走出了爱的迷失,找到了内在的阿特曼,真正达到了完满圆融。
这就是悉达多求道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圆满。
大圆满就是梵我一如的境界,显而易见,此时的悉达多不再是乔文达上次见到的那个悉达多了,因此他仍然没有认出来。
不过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乔文达的出现,其实是在替读者发问,让悉达多有机会向大家描述什么才是圆满。
那么,什么才是圆满呢?
事实上这很难用语言说清楚。
悉达多在向乔文达讲述的时候,不断地强调:
智慧无法言传。
又说:
真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
两者叠加起来的意思就是,一旦用言语去描述智慧的时候,便已经落于片面了,也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了。
有点耳熟是不是?你肯定想到了一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才会跟乔文达说:
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
好了,这一大段解释是悉达多在给自己叠各种各样的buff,他生怕乔文达执着于文字言语和法义,但同时也是作者在提醒我们所有人,不要执着于文字言语和法义。
不过,既然是做读书分享,那我还是不得不说一下自己对“圆满”的理解,虽然我确信我的解释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但那是正常而且合理的。
书里边说: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如果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圈,人类自己在这个圈上做了很多标记,说这里是开始,那里是结束。
然而以世界本身来看,圈就是圈,每一个点都是开始,也都是结束。
所以书里才会说:
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
又说:
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
又说:
死如同生,罪孽犹如神圣,聪明等同愚蠢。
你所看到的所有人类定义的美好或者积极的东西,比如孩童、生、神圣、聪明,全都不是圆满,却都是圆满中的一环,它们只有跟老人、死、罪孽和愚蠢相伴而生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圆满。
你所期待和幻想的那个只有真善美的圆满世界,不是真的圆满。
所以书里才说:
不要将这个世界与自己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那么要怎样去爱它呢?
很简单,把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都留给那些喜欢思考的思想家去做。
于你我而言,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们自己。
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像佛陀一样伟大。
因为佛陀的伟大不在他的法义中,不在他的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法义我们也许没有,思想我们也许不够深刻,但是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它,把它过得精彩就好,不做他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