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于公众号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借诗词之意境提出人生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三个短句勾勒一幅晚秋登高图,写出了苍茫无涯的萧瑟,望而不见的迷茫,更隐含高远辽阔的凌云壮志。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原词是表达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憔悴。王国维先生借此表达坚定执着地追求心中的理想,无怨无悔。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词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努力到无能为力,寻觅到几近绝望,一个不经意地转身,心中的目标和理想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第三境界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让我不禁想起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天分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中篇小说《悉达多》,就是讲述了得道高人悉达多翻阅人生三重境,达到人生的圆满,获得内心安宁的故事。
最近一口气刷了三遍这本书,我发现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三次觉醒,翻越三重境界,才有可能获得终极圆满,达到“无痛”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悉达多出生于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他拥有高贵的出生,俊朗的外表,良好的教育,优雅的举止,智慧的头脑以及周围人的喜爱。
然而,他心中却没有感到喜悦。
悉达多心中的怅然一日胜过一日。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他开始感到,他可敬的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已将他们大部分思想传授给他,而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
悉达多认为,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他决定放下他所拥有的一切,离开父母和亲人,放弃高贵的婆罗门身份,去做一无所有的沙门,去寻找内心的“真我”。
这时的悉达多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他知道什么是自己渴求的。虽然前路茫茫,但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求道之路。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因为看见,因为勇气,因为行动,悉达多翻越了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
优秀的悉达多加入沙门(苦行僧)的队伍后,很快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沙门。
这一阶段的他,站在世俗生活的对立面,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他渴望消除肉身之“我”,堕入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悲无喜的空无状态,让空洞的心寻觅得安宁。
为此,他缄默地站在如火的骄阳下,让疼痛和焦渴燃烧他;他缄默地站在雨季的雨水中,让潮湿和寒冷浸蚀他;他缄默地蹲在刺藤中,任皮肤出血、化脓、结痂;他笔直而坐,修习敛息;他遵从戒律,克己禅定。
尽管悉达多既努力又聪慧,修炼的进度超越了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沙门,但他依然没有求得心中的道。
他发现自己在修习和禅定中只收获短暂的麻醉。他仍似一个在子宫内的婴孩,距离开悟、解脱十分遥远。
尽管沙门长老很欣赏悉达多,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沙门。
离开沙门后的悉达多和好朋友乔达文一起去拜访了世尊佛陀乔达摩。毫无疑问,乔达摩是一位得道高人,他的一举一动,一步一履,一颦一笑,都足以证明他已经达到了生命的圆满,窥破了人生的一切秘密。
乔达文毫不犹豫地留下来追随这位伟大的佛陀。悉达多也很钦佩乔达摩,在乔达摩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孜孜以求渴望达到的境界。
但他依然选择离开,因为他意识到乔达摩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法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乔达摩独一无二的经历本身。他不知道这经历是什么,但他知道这份智慧无法教授,只能自己去体验。
他深深觉悟到自己之前想要绕过事物本身去探寻事物的意义和本质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悉达多再次踏上自己的求道之路,而这一次是与好朋友拜别,踏上一条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的路。
方向是迷茫的,脚步是坚定。
此时的悉达多,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重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确切地说,他翻越了这一重境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至死不渝。
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觉醒前的悉达多把自己放在世俗的对立面,他厌恶、鄙夷世俗世界。
觉醒后的悉达多发现俗世变得灵性无比,美好无限,他尽情地欣赏大自然之美,也放任自己内心欲望的悸动。
于是,他决定放弃苦修,跟随欲望,在尘世中寻找智慧。
他主动向美艳的名妓迦摩罗发起追求,向她学习情爱的艺术。
他在迦摩罗的帮助下投身商海,与富豪迦摩施瓦弥一起做生意,领悟财富之道。
一开始他保持着一份警醒,以一个玩家的身份参与但不沉沦进去。
后来,欲望一点点吞噬他的理智,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他拜倒在钱财下。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在充满诡诈的歧路上,他最终沉迷于卑劣的赌博。
悉达多就像掉进被欲望包裹的梦境里,一点点沉沦,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从梦中醒来,对沉沦的自己充满震惊,深深的疲倦和厌恶深入他的骨髓,他要结束这个游戏。
悉达多再次放弃他的宅邸、财富、生意和爱人,他离开城邑,步入林中,漫无目的走到河边,河水映出他灵魂骇人的空虚。他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尽头,除了毁掉自我,将失败的生活粉碎,抛到狂笑的诸神脚下,他别无他途。
就在他准备在让河水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再次听到灵魂的召唤,听到激荡在心底的“得道”之音,他追寻了大半生的“道”正在灯火阑珊处向他招手。
此时的悉达多终于来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如孩童般欣喜若狂,他欢愉地张开怀抱,等待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给予他生命的启示。
四、经历出世、入世、再出世的悉达多,悟到了什么?
一、战胜时间 放逐时间
生命就像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它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它时刻更新,却又永远是这条河,
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人生也是一样,它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成年和老年,实际上前程往事并非过去,往后余生亦并非未来。人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人一旦战胜时间,放逐时间,一切世上的苦难与仇恨不就被战胜,被放逐了?
二、理解苦难 臣服苦难
悉达多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学习做父亲。当儿子小悉达多出现在他的面前,当这个被宠坏了的孩子罔顾父亲的爱,一门心思折磨,侮辱他,只为逃离他和他的生活时。悉达多终于体会到当年自己毅然决然离开家时,父亲的心情。
年轻时悉达多带给父亲的痛苦,如今他正在承受。通过体验一个父亲深沉的爱和痛苦且无法自拔,悉达多终于真正理解并同情世人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与苦恼,他感同身受。
他不再嘲笑他们的虚荣、欲望和荒谬,反而通晓他们,爱戴敬重他们。
发自内心理解世人皆苦后,悉达多不再对抗命运,他决定接纳生命带给他的一切苦难,不再舔舐自己伤口,不在抵制不喜欢的声音。
他敞开心扉,接纳一切,包容一些,承受一切,灿烂的莲花在他心底绽放……
这个渡船的老人悉达多,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步一履,一颦一笑都焕发出平和安宁的气息,让人心安,让人臣服,宛如当年的师尊佛陀乔达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