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尤其是因为婚事问题和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几乎总能听到这让人头大的八个字。
但是孟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一点点关于后代的意思啊!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这样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啥意思?这句话人家孟子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这里的无后,根本不是汉代赵歧说的那种,没有后代的意思。但是被越传越跑偏,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父辈嘴里的“圣人之言”。
请允许我郁闷一秒钟。
什么叫做“尽到后代的责任”呢?简单的说,就是有个在父母面前,要有个后辈的样子,孟子在后面也详细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表现。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老夫子的这五条,完全是针对所有年轻人都可能犯的普遍性错误提出来的好吗。
四肢懒惰,
酗酒聚赌,
贪吝钱财,
放纵情色,
逞勇好斗。
这五条,都是人在血气方刚的年纪里,最容易犯的错误。不论五条里的哪一条,我们做的太过的话,都可能损害的健康,萎靡精神,最终影响你的独立与成长,这也是为人父母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孟子的话,相当于“青年人生活指南”吧。
但不管怎么讲,和有没有后代,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而且,在繁育后代这件事情上,以孟夫子那么推崇独立人格的性格,他会认为一个人能够独立自主的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时候,繁育后代,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给孟子做注解的人那么多,对同一句话的解读也各有侧重,那为什么赵歧的这个关于“后代”的错误解读能够流传的这么久,这么广泛呢?
其实这也和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为主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古代以血缘家族为单位的农业单位,人口多少,是它们能否兴盛的关键因素,每个家族的长辈,都希望自己能够子孙满堂,家族繁荣昌盛,这也是人类繁衍本能决定的。
另一方面,孔孟之道在中国古代的号召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儒家为治国的核心理论,长久下来,当然孔孟之言就会得到大多数人,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发自心底的认同。
这两个因素一结合,在繁衍大计上,家族长辈借着孔孟之言训戒晚辈,就显得天经地义了。所以才使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被误传了这么多年,不是大家都不知道正确的意思,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假装不知道罢了。
好吧,“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不小心又被古人证实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