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校长在教工例会上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指导工作,涉及数学与语文教学。
关于数学教学,校长认为低年级教学要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才能造就高年级自学能力,举列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答案虽简单,但用多种思维方法可得,如:平十法、什么十法(我外行,不记得)……
关于语文教学,校长认为我们要领着学生走进作者或文本中人物的心里去体会,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宿新市徐公店》,他将改版后的“树头新绿末成阴”与“树头花落末成阴”进行比较,他认为这句话是北方专家改的,他们不懂南方的花,开在绿叶前的花儿比比皆是,木棉、桃、梨……因此这句改得不好。我且不评论他将教科书更改这一严谨的论证工作儿戏化,单从他提倡的思辨能力培养上來讲这一课,我们可以将新旧两首诗摆出来给孩子们对照,让他们做比较,哪句好,说出理由和看法,教师本人不应有预设的立场,更不能站队,让学生有思有辩,思维碰撞引发的表达、观察、推敲才是能力培养。
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校长只出示了一张PPT,而没扩大去讲。标题是西瓜和芝麻小标题例了三个具体的内容:书本立起来、用尺子划直线、口算天天练。这三项是我们低段教学中一再强调的常规和练习,莫不是校长认为这些是芝麻?培养孩子的能力是西瓜,让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些习惯的养成,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能力上来?
这让我想起来近几年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从内地中学来到深圳教小学,在教中学生时,我们更喜欢从思维品质、接受能力上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有学习能力,学习之路能否走得远。到了小学之后,对细致入微的常规培养训练是有微辞的,比如:上课时的双手交叠置于桌上,背部挺直,觉得简直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不强调坐姿,我不需要学生们为了看上去整齐划一而绷着,但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前人做出此要求,绝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课堂上端正的坐姿可以有助于学生专注,少了很多分心的诱惑,学生不会因为慵懒的坐姿而想入非非,不会发现抽屉里藏着的各种可玩的文具,不会一边听课一边玩东西……是我只看到了这一要求的一面而已,后来我在教学常规中就逐渐对课堂坐姿做出明确的要求。
同样西瓜芝麻说中提到的“书本立起来”。这也是语文课上我们的常规要求,他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指读,培养快速阅读的途径之一,为以后扫视快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搭台阶。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句口令;同样直尺划线我们能不能与培养学生严谨,追求美观相关联?口算练习与速度和规律寻找相关联?
教育的事没有一件是废的事,看你把培养的着眼点放在哪儿。孩子能力培养是多重的立体的,又岂有大小之分?更不存在褒贬之分。因势利导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