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妈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初中刚毕业王妈妈就让她外出打工去挣钱了,大女儿到了富士康,每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女孩很孝顺,除了自己花,还寄给王妈妈一些。王妈妈觉得不错,等二女儿读完初中就让她辍学,又到了深圳去给郭老板打工挣钱去了,当然王妈妈又有了一份收入。每送出去一个女儿,她就多一分收入,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日子过得依然紧巴巴的,看不到前途。
王妈妈孩子的老板郭台铭则不然,他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但是雇了几百万像王妈妈女儿这样的员工,因此他的财富达到了440亿人民币左右。因此,以王妈妈的思维方式不仅永远接近不了郭台铭的水平,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穷。王妈妈想要是能生十个女儿就好了,这样就有十份收入。但是不要说王妈妈年岁已高生不动孩子了,就算生得动,一辈子能生的孩子有限,因此她看来是注定穷苦的命。
好在王妈妈的大女儿出来几年,见了世面,知道每个月挣那两千块钱不是事,告诉妈妈一定要让家里的老幺读书,改变命运。王妈妈也算开明,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不再让三女儿辍学了,让她读完了高中,上了专科院校,这样她就成为了有技能的人,而不是靠出卖体力谋生的人,虽然她可能一辈子仍然无法望到郭台铭的项背,但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个故事是吴军在《硅谷来信》中的一个故事,讲了丢西瓜捡芝麻的道理,道理浅显易懂,也在生活里不断上演,不断的贪小便宜舍弃大利益,这里不多赘述这些。我想换个角度,从这个故事里找找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1-长期收益减小,进步变缓
王妈妈家里条件不好,会让女儿们以劳力打工,马上能改善眼前生活,这是最直接最快的办法,能即时见效。王妈妈看到了打工挣钱是解决办法,但没有像大女儿意识到挣钱还有门槛,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在同一时间挣得更多,但需要先供养小女儿继续读书,才能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会像王妈妈一样为了解决问题而去选马上见效的做法,很少再想怎么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多数工作是重复性的,但很少会去总结,优化环节,进一步积累和提升。
解决问题难是因为看问题只抓到了表面,欠缺更深的有效环节,长期下来,受益减小,进步变缓。
-2-眼中的世界单一
王妈妈看到的是“生女儿—辍学—体力挣钱”,她的大女儿见了世面后,看到了“生女儿—教育—技能挣钱”,当然郭老板眼中的世界更不同,可能看到的是“组织—定位—模式挣钱”。
不同的人,限于见识不同,理解和思考差异,眼中的世界是大不同的。姑且不论哪种情况更好,但显而易见的是,能看的更远,抓住问题本质的人,眼中的世界层次越丰富,反之亦然。
-3-沟通效果降低
从王妈妈的故事看出,最早是她做决定,后来大女儿提出了解决问题更好的思路,家庭话语权由王妈妈转给了大女儿,实质说服效果降低,当然家庭里因为关系亲疏,往往更复杂。
但设想下,换成一个工作场景,每次看问题能抓住本质的人,必定更容易get到团队成员的点,聚焦到注意力,也更容易成为沟通效果最佳的人。
所以,本文的这个故事,不只是芝麻和西瓜,不只是见识,也在告诉我们能不能抓住问题实质,能不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