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放在今天就是个明星偶像。民间传说中,他号为智圣,聪明绝顶,行事诙谐。在正史记载中,东方朔也不乏放诞的行为。
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他的出场就很有典型性。当时汉武帝广求天下贤才入朝为官,东方朔上书自夸:“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礼》《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既有孝行,又有学识,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只是一个22岁的青年,这样自夸,难免让人觉得不太可信。幸好汉武帝是个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皇帝,还是让他当了个候补小官。
东方朔在整个汉朝宫廷里实在是个异数,不仅戏弄同僚,对朝廷的威仪和规矩也常常不放在眼里。曾经喝醉酒在宫廷之上当众小便,也曾欺骗同僚说皇帝要杀他们,吓得同僚看到皇帝就磕头求饶。这些行为放在一般的官员身上都是杀头的罪名,但是汉武帝看惯了东方朔的言行,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朝廷中的笑料,虽然有时候也会给予一定惩戒,但始终没有下重手,想必他的人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虽然有几次有提拔的机会,也都让上下级给进言黄掉了。
东方朔在汉武帝心中的倡优定位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这种定位虽然给了他生命保障,但同时也断绝了他上升的空间。他受到武帝宠信不假,但是始终是一个中层官员,对于雄心勃勃的东方朔自然不是个满意的结果,他也曾洋洋数万言上书,献兴农强兵强国之策,并且希望皇帝能够重用自己,结果如石沉大海;他也对朝廷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劝谏,汉武帝喜欢微行打猎,东方朔上书劝谏,武帝升了他的官,却没有完全接受他的意见。
这样的情形,聪明如东方朔自然是不满意的,可是他也同样无力改变,只能写了篇《答客难》为自己解嘲。文章借东方先生之口说道,自己虽然智力超群,博闻辩智,尽心事主,然而“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由于当今天下太平,不比乱世中,用对一个人用错一个人对事业影响极大,现在的皇帝没有使用贤才的紧迫感,拥不用全在于他的一念之间。然而对贤才来讲,“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郁郁不得志之情溢于笔尖。
应该说东方朔的抑郁还是有一定道理,现代人都明白平台的重要性,缺乏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平台,能力再强也发挥不出来。但是反过来,能力强的人,不但能够制造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平台,就算没有,也能造一个出来,更何况,像东方朔这样平时给人印象不靠谱惯了,怎么指望领导在关键时刻能把信任交给他。更何况,高官是有一定气质要求的,像东方朔这类人的气场在皇帝看来明显与之不符,被抛弃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历史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清朝的纪晓岚,不也是终身就是个二品官员,和与和珅之流无法相比。
像东方朔这样自我定位和外界认可差别很大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李白,也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据说剑术在当时也是很拿得出手的,但唐玄宗只把他看成一个能写好诗的弄臣,从来没有打算重用他,李白只能以愤世嫉俗来掩盖自己的怀才不遇。
所以,就算真的是人才,也必须有个发挥的平台,像东方朔李白这样,自我感觉良好,老子天下第一,却没有皇帝赏识,或者皇帝的赏识不到位,那只能壮志未酬了。反之,如果像东方朔同时代的卫青那样,尽管出身只是个奴隶,由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统领百万大军出征匈奴,最后出将入相。
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可以求之,但不保证能得之。汉武帝对东方朔的定位,有很大一部分是东方朔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完全归咎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