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看台版《恶作剧之吻》这件事情,截止到目前,我一共做了三次尝试。
Round one:是在高中,我周围的同学都追得如痴如醉,天天给我讲郑元畅,于是我租碟子加入了他们。可能那时我太过彪悍,又是人生中第一次正面杠上台湾腔普通话,实在是受不了那软糯的腔调,连一集都没看完就放弃了。
Round two:大概是大二的时候,单身的我突发奇想地想感受一下爱情的甜蜜,就跑到网吧打算通宵看一下这部剧,结果看了一集就睡着了。绝对不是这部剧的问题,是那时的我实在熬不了夜的问题。
Round three:这时的《恶作剧之吻》已经成为了古早台湾偶像剧中的经典。已婚的我闲来无事,觉得总该向经典敬个礼吧,就在网上找了资源。说来心虚,我是倍速加快进看完的,并且连打开续集的想法都没有。观看《恶作剧之吻》这件事从我的青春期造次到现在,总算以敷衍的方式结束了。
然后我就这件事思考了很久,为啥评分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的《恶作剧之吻》会让我觉得味同嚼蜡呢?当然我并不是质疑大众的审美,而是从我自己的角度认真反思的。
直女如我,也承认《恶作剧之吻》确实很甜蜜,一个傻傻笨笨的女主以她的真情实意和不懈努力最终感动了帅气的学霸男主,有情人终成眷属。光这个设定,代入感就极强,你可以在内心施展AI换脸技术将自己和心仪的对象放入剧中,充分满足了懵懂期少男少女们对爱情最初的憧憬。男女主确实长得也很好看,但总让我觉得哪哪儿都不舒服。
后来我找到了原因——我曾经的彪悍确实是原因之一,但好歹我也少女过,这个原因的占比并不多,最主要的是我不认可这部剧的爱情观:女主在剧中为了男主卑微到简直不像个正常人,这样的爱情观真的没有问题吗?说明:这篇影评仅代表我个人的爱情观和立场。
首先就是男主和女主之间鸿沟般的设定:男主是天才,女主是F班的学生;男主在学校里是风云人物,女主普普通通,有个对她穷追不舍的男二阿金(这个貌似是偶像剧的标配);男主是富二代,女主家境一般;男主冷漠,女主温暖又热情。从性格来讲,男女主能擦出火花其实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都会对和自己不同甚至是相反性格的人吸引,这个逻辑上也说的过去。但一个格外优秀的人被一个几乎啥都不会,都上了高中却连林黛玉是谁都不知道的人给征服,而且还爱得很深沉,这个是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的地方。所以两个人终成眷属的条件必须要有这几点:a.女主的爸爸和男主爸妈认识;b.机缘巧合之下女主住进了男主家里,两人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c.男主的妈妈认定女主是那个最适合自己儿子的未来媳妇;d.他们各自拿了《恶作剧之吻》的剧本,必须要这么演。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否则的话男女主能够在一起就是一个玄学。
最让我不适的是女主对男主的忘我奉献。为了能够让男主对她刮目相看,哪怕对方因为她主动送情书的事情羞辱了她,女主也要努力考进百名榜。为了不耽误男主的考试,专门去求签不说,还要在生病的时候强撑,最后晕倒在男主考试的地方。住在一个屋檐下,也要小心翼翼,随时都要照顾男主的情绪。网上不止一个人说,你要是不能理解女主对男主的付出就是没有理解爱情的真谛,可是爱情不就应该是势均力敌,两个人都能在这份感情中做最真实的自己吗?为什么非要一方这么卑微,即使被恶语相向了,还要考虑对方呢?我是在谈恋爱,而不是为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佛啊。
后期男主喜欢上女主后,剧情稍微要正常一些了,但是那所谓的迷人的“外冷内热”可不可以少一点啊。跟一个什么都闷在心里的人谈恋爱不会觉得很累吗?网上有各种调查,说男生最不喜欢的女生行为之一就是什么都闷在心里然后让你猜。那为啥生闷气的角色换成男性之后,就叫外冷内热了呢?我真的不能理解。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彼此坦诚,不都是感情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吗?女主猜不到男主的心情,又是各种卑微的操作,真的是我让我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咬牙切齿。所以为什么只有一个袁湘琴,就很好理解了。
很多人在观看《恶作剧之吻》时,都说看到了自己恋爱时奋不顾身的影子,大概这就是大家给这部剧打高分的理由吧。从这个层面来讲,这部剧肯定是当之无愧,但从这种无比卑微的爱情内核来讲,我确实无法欣赏。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可以看,但请不要入戏太深,把这当成爱情真正的模样。一段健康的感情,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是要先爱自己再爱别人的。你把自己放在哪个level,对方就会把你放在哪个level去看待,我们可以在感情中付出和道歉,但请不要卑微以及自我感动。更不要把付出和收获等同起来。感情,应该是世界上最难以付出来衡量收获的东西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