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参考《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一
小明、小华同一个班,每个周末都要交一份作业。 小明一听完课就动笔,由于记忆清晰,很快就轻松完成当天的任务。小华很有天赋,但一听完课就去玩了,第二天再开始做,但却花费很多时间回想课堂内容,导致时间不够,还经常迟交。家长及外人看来,小华学习似乎更认真。
而且,同样的时间资源,小华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还常常牺牲休息时间;小明却相反。为什么?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稀缺陷阱”,就是一直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周期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并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有时又象做事的主动出击与被动等待)。
又比如,我最近写作拖拉,从今天拖到明天,想好的东西,第二天再写困难重重(而且第二天又有新的内容想写),第三天就不想写了。有时候还怪:时间溜得可真快呀!
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你所拥有的就会比实际应拥有的更少。
二
当然,稀缺也有另外一个积极作用,让我们专注在某件事上。比如一个作家与编辑部签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完成稿子;但只剩一个星期了,还未动笔;他赶紧拒绝一切活动,关闭一切外界干扰,闭门赶稿;终于如期完成。
我自己也是,一旦专注读书、写作、工作,常常忘记今天是星期几、今天是什么日子。
专注的另一面,就是会让我们产生管窥心态。所谓管窥,就是用一根管子看待眼前的事物——用管子看待事物,当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忽视其他内容了。
“管窥”就会产生借用行为。比如你这个月把钱花光了,没有多余的钱归还这个月的房贷。怎么办呢?你选择找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可是到了下个月,你手头的钱只够还房贷,不够还向朋友借的钱。怎么办?继续找另一个朋友借……
再比如,你刚听完一场公司的会议,晚上准备完善会议记录并撰写一份会议总结。但是到了晚上你并没有心思动笔,而是把它推到了第二天。但是第二天再写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会议刚结束、头脑清晰时多出许多…
“管窥”让我们知道,“借用”也要得失平衡。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才是行得通的做法。
三
在《稀缺》一书中,作者提示,应对“稀缺陷阱”,我们一定要有“稀缺资源”的余闲,用来思考与应对。
比如时间不够用时,我们还是要抽一部分时间思考,有一个可执行的规划。
前些日子,单位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资料整理。由于时间紧,临时成立一个突击小组,组长随意分配一个“党建活动”给我;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搜集资料;两小时后,组长准备了一个目录,过来一对比,大部分不搭边、无用功。赶紧把目录留给我,按目录来,结果效率大增。
又象银行,为什么要有“风险管理部”?就是在我们专注经营的时候,来拓宽我们的“带宽”。——所谓带宽,就是认知能力(认识问题和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能力)。(早上是我最好的带宽时间,赶紧用来写作。)
四
我们看似无序、随意、简单的每一种生活现象,其实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认知,就看我们的认知视野。当然,我们人类研究的角度也是有限的。很多专家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比如心理学、经济学、脑神经学……)揭示出各种生活现象的规律,来指导我们更好的生命历程。
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