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同时也对人性的恶劣充满了希望,因为善恶并存,有了邪恶证明有善良的存在,以前在我看乌托邦的时候,开始,我觉得很浅显,乌托邦的道,就那么几行字,我看了以后,心想,这怎么可能嘛,经济共享,生活富足,可看了乌托邦全本之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浅显了,从此我每次了解一本书的核心时,都抱着谦虚的心去看,因为一旦我轻视,书的内容就会把我打脸,每一个写书的人必有其本事,简介,一两页纸,你看的是这本书的道,看内容,则是看这本书的理,道,就是一句话,一个字能概括一本书,一件事,道再生一,再生二,再生三,再生万物,则为理,此为道理,道是万物的起始,理是万物,道,理相辅相成,就形成了世界。如果只读道,不读理,那么知识不会增长半点,对道的体会感悟也不会日渐增长,道德经说,由简至繁,是人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当经历了繁之后,在回归于简,则为道,但只求道不求简,则永远得不了道。当读过很多书,读到尽的时候,则得到了繁的一半,因为读书不代表阅历,学以致用才算真本事,用到极处才算有德行,真君子。当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哪怕你只看了三本书,但能学以致用,那你便强过他人数倍,别人读书,读完了出了社会就没了,哪怕用得上一本书,也是本事,所以读书要读到根,学的杂而不精则无用,但如果读书就是人生的全部,那也算一种突破。只是未必有多大成就罢了。
荀子写出人们对“礼”的需求,“勤”的重要性,荀子的“劝学”中提到:
《诗》曰:搓乎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说的是君子不能无所事事与想着安逸,因为君子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无所事事,则对不起自己的德行,神知道了君子好勤务劳,则会赐福于君子。
所以如果以这么说的话,连君子都要好勤务劳,何况我们呢?
在古时其实就有许多关于“礼”的书籍了,比如《小戴礼记》《礼书》《周礼》《曲礼》等
其实我们小孩子出门,别人骂我们什么都不怕,就怕人家骂我们三个字——没教养,骂我们其他的无所谓,不小心或者大意,那都可以改,但是别人骂你没教养,那就说明了别人对你的家教的印象并不好,礼貌,是立身之本,家教,是看你学习环境和你的长辈是怎么教导你的,别人骂小孩子这一句,就等于连家长一起骂了,家有家风,连家风都不好,更别提国风了?
所以我们要做到,立国先立家,立家先立己,立己先立礼。一人之风代表一家之风,一家之风代表一国之风,一国之风代表世界之风,世界之风代表人类之风,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做到“礼”又何谈评论他人?
那么问题来了,“礼”的标准是什么呢?万物皆有礼,吃饭有礼,出外有礼,言行有礼,甚至植物花草也有礼,衣着有礼,做人有礼,立身有礼。
“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其实礼的存在准确来说可以算一种规矩,处人处事立身立己的规矩,社会定性不得不遵循的“礼”规矩,是说人们要遵循的,要遵守的,比如,进入西餐厅或高级场所,衣冠不整者恕不接待,这就是一种规矩,高级场所,只接待高级的人,没到那个等级或衣着不雅则恕不接待,这算一种规矩,但规矩的本身,就是要人们,遵循“礼”
衣着没有做到礼,也就不符合了规矩,所以,如果论礼的重要性,应该就是承载自我的地位的一种象征吧,有人可能会说,德行不才是载人载物之物吗?
其实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礼”和德,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德行不就是行事时表现的修养吗?礼就是处人处事之间表现的规矩是否做到位了。其实此两者,意思都差不多,他们用道德经的话就是,同出而异名,其实此两者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可见其人的礼仪是多么重要啊。
作者:龙猪黄泽征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