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目标的七个原则:
父母与孩子一起讨论想要达成的目标,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
当孩子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被父母听懂、了解的时候,也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原则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
会做什么?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
如孩子说“我不要打人了”———父母就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他要什么?比如我要有朋友,我要和同学和睦相处———孩子发出正向信息———父母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
在叙述目标时,好像一组连续画面进行的,在孩子头脑中演练,这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也容易提升执行力。( ?)
原则3: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
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
原则4:具体化
你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的越具体就有越强的动力,执行力也会提高。如:我要瘦两千克,我要考上某某大学
原则5:从小步骤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问孩子:当事情有所改善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件事情开始?
原则6: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
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也没有用。每天读书3小时,倒不如从每天读书10分钟开始。
原则7: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他的语言来描述
孩子说我想要交朋友,父母就不要说你希望人际关系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