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可是手机一玩就停不下了,到晚上有开始懊悔死了
啊啊啊啊啊,我要被自己折磨死了!!!
01
可能是因为你比较讨厌自己和自己玩。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这个禅宗公案说到了制造了一个城垣与制造一根毫毛所需要的心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用全部的身心的创造
用眼睛去看一座山与看一块石头,花费的注意力也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但是每个人因为在上面的专注力投入程度不同,而感受不同。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门前一洼水,我作五湖观。”
门前的水专注、认真、仔细的看,能看出五湖的感觉,可见内心是多么丰富细腻。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看电视和玩电脑也是注意力很集中,但是一做事情、学习、听课,就专注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其实还分为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
生活中刷抖音、看电视、玩游戏,其实是一种被动注意,而学习、写字、画画等是一种主动注意。
我们常常说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实说的是一种主动注意的水平。
02
那么什么是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呢?
首先,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都是一种能力,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都需要提升。
被动注意就是环境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新鲜的刺激,或者能强烈引发兴趣的东西,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些东西吸引。
比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突然“嘭”地一声,大多数人都会停下脚步找寻声音的来源,这就是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恰好相反,主动注意就是我们在写练习题,准备解出一道很难的题目,这时窗外突然传出了声音,我们克制住了冲动,继续解题。这个就是主动注意,自己主动选择的一种专注力。
被动注意能让我们更快的处理事情,比如孩子要摔倒了,父母马上就注意到了,及时拉住孩子;而主动注意能让我们处理一些更加复杂、精密的事情,比如做手术时医生高度的专注力,一步步把病变的部位切除。
生活中,绝大多数对生活质量、能力提升有帮助的事情,几乎都是主动注意。
但是主动注意实在是太宝贵了,一般而言,成年人每次40分钟的注意力已经差不多了。
3岁主动注意的时长平均在3~5分钟;4岁10分钟左右;5~6岁15分钟左右。
所以很多小孩子的注意差,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正常特点。
包括我们会走神,其实都正常的事情,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而不是超人。
03
在平时看电视、玩手机等等,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专心,而应该说是“被专心”了。
听起来,好像主动注意的事情都是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会引起我们的负面情绪,让人痛苦?
其实并不是这样,主动注意并不是只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恰恰相反,过多的被动注意反而让我们觉得很空虚、寂寞,甚至会有一种虚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觉,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一种低落情绪。
大意就是“感觉生活好没意思啊!”
管心营认为认为,这可能就是我们缺乏主动注意的事情,其实主动注意在生活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人爱好、癖好。
举个例子,下厨也是一种主动注意,需要花费我们精力去完成,没有爱好的人去做这个事情,叫做煮饭吃,有爱好、有投入的人叫做料理。
而做出美食,也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与此类似的还有下棋、画画、茶道、射箭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生活娱乐,而不是只有漫画、手机、电脑等等娱乐消费品。
这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玩的能力,很多人会感觉一个人的时候,内心异常孤独,其实就是缺乏了自己和自己玩的能力。
内心很空虚,所以不断的需要别人来填充,但是总有找不到人时候。
而自己和自己玩,内心永远是丰满的,因为自己就带着玩伴。
学习这件事情,就是自己和自己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