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哲学-人机博弈论

       人从众,圣从一(心)。乒乓哲学的人机博弈论讲解的就是乒乓哲学的高阶训练的阶段,如果说前三节论述的只是基本理论以及铺垫部分,此处的部分就是实战性的训练心法。

     人机博弈论,从通俗的字面上来看,在乒乓球领域就是关于人与人工智能(AI)机器人之间的乒乓博弈,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这些年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绩,人类与AI之间在竞技体育中的博弈将成为即将发生或者说已经在发生的事实,包括围棋博弈,各类球类博弈(羽毛球,台球,足球,排球等等),只要是相互有竞争性以及对抗性的训练项目,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类对人机之间博弈的态度将出现由新奇-狂热-厌倦-恐惧这样的变化过程。新奇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实,乒乓球训练者面对定制版的AI球手,球手的体型以及音容相貌可以按照训练者的个人喜好而设定,除了在法律层面需要考虑全球知乒乓球名运动员的肖像权以及人格权以外,其他的都是不用避讳的。换句话说,训练者在自己的家中或者私人会所与定制版本的“马龙”或者“波尔-蒂莫TIMO BOLL”进行训练,训练的视频没有经过自媒体广泛传播,国际知名乒乓球星自然也不屑一顾,就算有所顾忌,仅在维权取证这一条,就已经是非常困难了,毕竟私人住所,未经主人同意是不可随意进入的。但是从未来更长久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最终不可控或者严格来说以及对人类的反噬影响上,人机对抗最终是否会演化为人为机所控的局面,AI球手自我意识的觉醒,即人为奴,机为主的局面?所以厌倦,恐惧的心理就必然会发生。

      且看眼前吧,人机博弈的市场将在未来很多年内是乒乓球业余训练者所热衷于参与的。定制版本的AI球手,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全球的乒乓球训练者,特别是初学者以及业余球手与知名球手“假身”的训练欲望,且先不考虑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售价以及定制成本。这样的训练过程,本身就实现了在训练层面上的准乒乓外我大同的局面。众所周知,在乒乓球员的世界中,仅在我国,不同的乒乓球训练者由于所受到的训练体系的不同,基本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高水平的球员更热衷于与自己水平相同或者水平类似的群体在内部进行训练。这点不限体系内的运动员,就是在乒乓业余界也是如此,在华南,业余(甚至专业)乒乓球员的开球网积分从1200分到2600分不等,继而就产生了运动员的竞技级别从C级别到S级别差异,很难想象一个S级别的运动员与一个初学者之间的博弈心态,如果双方都全力参与博弈,那么每局比分,大概率是会出现11:0的局面。这也就是在一些业余的球友口中调侃的形容为拳击运动员与沙袋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人在非商业比赛市场上引入了让分制度,但是在鄙人看来,这无益于实现乒乓球员之间的外我大同,仅技术差一项,在世俗的博弈心态中,就没法通过。所以如何解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定律以及竞技体育中的丛林法则,由于避免不了社会发展的禁制。想来想去,都是妄念以及令人心里憔悴的东西。鄙人看来一定要另辟蹊径了。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由于在训练训练体系上,我们国家的运动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训练系统,这样的训练体系是封闭的集训体系,业余球员一般是严禁入内参与训练,从几岁的乒乓神童(苗子)到代表国家参赛的奥运会主力,这里要经过差不过十个左右的训练系统的层层筛选,从亿万的训练者中经过多年的残酷竞争而异军突起的佼佼者,个人的心气自然是很高的。在体系内训练者的层层选拔过程中,如果再有非体育竞技的因素参与其中,那么结果就不难推测出来。这也难怪,前几月,国家乒乓球队率队前往我国西北一座小城的户外公园进行训练,从当地的一位球友亲自接触过的感言获知:“他们的架子太大了!”

     在这个层面上,要实现乒乓训练人之间的纯粹的外我乒乓大同,任重而道远,在鄙人看来,为了避免历史周期律在乒乓领域的过多影响,引入AI球手,本身就实现了消灭阶层,国籍,种族,语言,文化,技术,年龄,性别这些人自出生以来的界定因素,实现了拟制版本的人与人外我乒乓大同,虽然是人机大同,但是已经是跨越了一大步,而是是非常伟大的一大步,这一步在体育领域的影响堪比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的“阿波罗登月”。

       然而人机博弈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人与对手之间的博弈,这里的“机”不仅仅限制在人工智能(AI)机器人,对手包括训练主体以外的任何对手,故此处的“机”可以理解为博弈的契机。是有型实体的人,或者非肉身的机器人,或者就是外我的一切,包括训练者自己的分身,宇宙外物的一切衍生体,也就是自然。《乒乓分身论》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的初级层面的东西,然而如何实现人与宇宙自然的归一,是这个问题的高阶阶段所涉及的东西。

      双手乒乓球训练的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兼顾内我乒乓大同与外我乒乓大同,实现二元大同的伟大创举,在内我的乒乓大同层面上,左右手都实现了技术均衡,左右手对任何打法,任何击球工具,乃至空手博弈都实现了均衡;在外我的乒乓大同上,左右分身的相互自我博弈,实现了我中有我,我外亦有我的多重分身的局面。在这个从面上来看,此处的自我博弈就是可控的以及乒乓修道士的必经道路。这不禁让鄙人想起了在语言学里面的一个概念,那就是反身性动词的概念,这在欧系语言中除了英文,也就是盎克鲁撒克逊语之外的其他诸多欧系语言中都强调的主体自我运动的概念,如果要以汉语来界定之,即可称作为“自我博弈”。

     至于博大精深的自我乒乓博弈的精髓以及心法,鄙人将在最后的章节中予以详细论述。

     最后,综上所诉,人机博弈包含了人与人工智能(AI)机器人之间的博弈以及乒乓训练者与自我分身以及外我一切博弈乃至归一的问题。鄙人更热衷于后者的研究。未来的“乒乓全圣”就是要贯彻这个理论,因为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人圣从一(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