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用文字记录思考,
用时间雕刻生命。
全文24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如果你去过莫干山,通常都会去看看那里的民国别墅,不会错过毛主席“下塌”过的皇后饭店。
饭店的门口,赫然挂着“毛主席下塌处”的牌子。内部陈设中,有毛主席用餐处、毛主席卧室、毛主席休息室等,还有毛主席起草1954年宪法草案的介绍。
游览后给人的感觉,毛主席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还在这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如果你也有了这个印象,那么恭喜你:
你被看到的、听到的忽悠了。
真相是什么呢?
综合各方面的记载,毛主席确实到过莫干山的皇后饭店,但只是吃了饭,最多住了一晚,根本没有在这里起草宪法。
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不管是哪里的介绍,都没有说毛主席是哪一天到莫干山的。
查了一圈资料后,居然还是没有找到。这个就奇怪了,最高领导人的出行,怎么会没有准确的记载呢?先说说几种主要的说法吧。
第一种说法是“元旦后的初春”,来自陪同毛主席上莫干山的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长。
第二种说法是“3月”,来自地方党史和志书的资料,但具体哪一天都没讲,只知道毛主席于3月14日离杭。
第三种说法是“4月”,来自“中国网”关于“莫干山的著名别墅“的介绍。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1/Aug/49815.htm
看到这些不同说法后,第一反应是去查《毛泽东年谱》,这个最权威。但年谱中详细记录了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草案等工作情况,没有提莫干山。
不过,年谱提供了一些线索,即毛主席于1953年12月24日从北京动身,28日抵达杭州,次年1月9日开始起草宪法草案工作,至3月9日完成,3月17日从杭到京。
这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杭州,也是他一生中第二次到杭州。这次在杭期间,他除了到莫干山外,还先后视察了新登县(现属富阳)松溪乡、绍兴县东湖农场、杭州梅家坞茶叶村和钱江果园。
毛主席是诗人,这次到杭也留下了诗篇。其中一篇就是《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有意思的是,在年谱及其他权威资料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55年。换句话说,以诗证史的线索也断了。
如果真要搞清楚,就得从档案和亲历者入手。比如,当时有关方面的警卫记录。但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
至于亲历者,当时是汪东兴和王芳陪同登山的。汪东兴留下的日记没有相关内容。王芳后来写了回忆录,对这一段历史有专门回顾,但对毛主席登莫干山的时间记得比较模糊。
除这两位高级别的亲历者外,还有警卫人员、毛主席的英语老师、摄影记者等人留下的回忆,但都没有说明这次登山的具体时间。
在这些回忆中,王芳和一个警卫人员的回忆提供了很多细节:他们一行10余人乘坐3辆车,上午从杭州出发,中午前登上莫干山,游览一两处景点后在皇后饭店吃午饭,休息一两个钟头后又看了几处景点。
至于当天晚上有没有在山上住,只有警卫人员在40多年后提供了说明。在第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回忆说没有住,但第二次采访时又认为当天住在山上了。
不管当天住没住,毛主席都至少花了大半天时间视察了莫干山。
回到当时的背景,毛主席这次在杭将近3个月,主要任务是起草宪法草案,工作安排得非常紧凑。虽然为了调节睡眠、缓解疲劳,他在工作之余多次登山,但都是杭州近郊的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五云山、凤凰山等。
因此,毛主席离开杭州至少大半天时间去登莫干山,应该是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结束后的安排。再参考地方史志中的记载,毛主席3月登上莫干山的具体时间应该在9日至14日之间。
如果这个判断没问题,那严格地说,毛主席在杭州完成宪法草案起草,而登莫干山则主要是紧张工作结束后的调整和休息。或者像研究者所说:
毛主席到莫干山,是他在杭州完成宪法修订(原文如此,应为“起草”)的第一阶段工作,准备回京进入第二阶段工作的一次短暂停留。
据年谱记载,毛主席回京后从3月20日就开始审阅修改宪法草案初稿,23日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直到当年9月全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宪法的修改审定都是毛主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样兜兜转转一圈,还是说不清毛主席到底哪天登上莫干山。你是不是觉得:
虽然经常说”以史为鉴“,但很多历史其实根本就搞不清楚。
这话不错,但不全面。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通过这样一番追索,至少可以确定:毛主席应该是在1954年3月上中旬登上莫干山的。
其次,毛主席登莫干山主要是紧张工作后的调整和休息。
最后,从诗和其他资料可以看出,莫干山的盘山公路和植被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说莫干山的植被。《七绝·莫干山》中的”回首峰峦入莽苍“,莽苍有草木茂盛的意思。你想想看,3月里的莫干山,竹木茂盛,在初春的烟雨中一片迷茫,给毛主席留下了美好回忆。
根据王芳的回忆,毛泽东登上莫干山后,对山上的植被大为赞赏,并跟王芳开了玩笑:
你老家山东的绿化有一半的地方搞得像莫干山这样,你的名字就可以改了。
因为在此前省委宴请毛泽东时,有人提议,王芳明明是山东大汉,名字却像女同志,应该把草头拿掉,改成王方,但毛主席不同意,认为山东的绿化不行,好不容易长点草出来,不能去掉。
虽然是玩笑,但莫干山的绿化确实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历经多年战乱的中国,各地植被遭到巨大破坏。在随后酝酿“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时,毛主席始终把绿化放在重要位置。1956年,他还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提出全国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山荒地”。
再说莫干山的盘山公路。“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据亲历者回忆,毛主席一行乘车上山时,还有人晕车而不得不停下休息。但诗人的观察与思考不一样,险峻的盘山公路在诗篇里反而显出英雄气概。
而且,盘山公路还不止于英雄气概。1957年7月反右派过程中,毛主席在上海跟干部的讲话中再次提到莫干山。他说: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曲折的。比如走路,总是这么弯弯曲曲走的。莫干山你们去过没有呀?上下都是一十八盘。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形前进的。
抛开具体的政治氛围,政治家的思考格局是不一样的,莫干山的盘山公路还可以体现社会运动的规律。
写到这里,其实追问毛主席哪天上莫干山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对过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光影,这大概才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